惠安,中國雕藝之鄉、世界石雕之都。
近年來,在傳統雕藝產業轉型升級大背景下,惠安雕刻技藝一度面臨傳承難、人才培養難等問題。為破解雕藝產業人才困境,當地一方面培訓提升工匠文化和專業素養,培養本土工匠型大師,一方面引入更多科班藝術類大學生,雙管齊下,走出了一條獨特的雕藝產業人才傳承的發展路子。
從工匠到大師
惠安縣城至崇武古鎮的惠崇公路兩邊,密布著上千家石雕企業,企業門前多擺放著精美的石雕作品,成為公路旁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統計顯示,目前,惠安全縣雕藝產業從業人員11.3萬人,其中,具有工藝美術師專業職稱的技術人才約2800人。
惠安雕藝源遠流長,千百年來,雕藝工匠的技藝多來自父輩或者兄弟。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石雕、木雕等產業的迅速發展,這些傳統技藝得到了延續和傳承。
不過,在惠安縣城鎮集體工業聯合社主任林振森看來,長期以來,大量的惠安雕藝工匠,有技術而無文化的特征比較明顯,不利于工匠自身水平的提升和雕藝產品附加值的提高。為此,惠安開始對工匠進行培訓,引導工匠轉型。
7月19日,2022年惠安雕藝人才高級研修班在惠安雕藝文創園開班,來自惠安全縣各雕藝企業的120名工匠參加。這個以“創雕藝新篇·傳文化薪火”為主題的研修班,采用線上、線下教學加設計創作方式,邀請全國工藝美術行業頂尖的專家、教授、營銷管理者進行理論講授、創作演示與指導。
據了解,類似這樣針對工匠的研修班,惠安已連續4年舉辦。
近年來,惠安縣依托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美院、西安美院、福建師大等院校舉辦專題高級研修班、雕藝大專班,先后組織雕藝工匠近千人次走進高校接受理論和藝術熏陶。
“組織名家和專家對工匠進行文化和專業素養培訓,可以提升他們的格局與視野,他們創作的作品,附加值自然就更高了。”林振森說。
綜合影響下,大批惠安雕藝師傅有了新的藝術追求和創作熱情。短短幾年時間,以鄭國文、王向榮、黃榮海、辛小平、蔣杰雄等為代表的惠安雕藝大師群體迅速崛起。
數據顯示,目前,惠安縣有中國工藝美術大師3名,中國石木雕藝術大師8名,省級工藝美術大師40名,省級工藝美術名人63名。
引進大學生
除了培育本土人才,惠安縣還十分注重引入“外腦”——以企業為主體,引入更多的雕藝類的大學科班畢業生。
走進鼎立、天地、日晟、豐盈等多家雕藝龍頭企業,記者發現,這些企業中,幾乎都有自己的藝術館和創作館。館內活躍著一批大學生,他們來自全國40多家高等美術院校。而這些藝術館和創作館,是由雕藝企業與高等美術院校合作而建。
中國美術學院三年級大學生張鋒告訴記者,這個暑假,他從杭州來到惠安,進入了鼎立、豐盈等石雕企業創作館學習實踐。
“這里企業創作館的創作氛圍特別好,跟工匠一起創作,可以學到很多實踐技巧,而且這里企業發展得也不錯,打算大學畢業后到這里就業或創業。”張鋒說。
為引導大學生進入惠安雕藝領域,近年來,惠安縣先后出臺《雕藝人才中長期發展規劃》《加強惠安縣雕藝人才培養暫行規定》等文件,兌現人才獎勵政策,引導雕藝企業與國內外藝術院系深化產學研合作,培育雕藝人才梯隊。
記者從惠安縣委人才辦獲悉,目前,惠安縣與意大利威尼斯美術學院、中國美院、華僑大學藝術學院等6個院所簽訂了人才培養合作框架協議,建立“中意雕刻文化交流中心”“國際(惠安)雕藝文化交流中心”。此外,惠安還促成了全國10所知名美院來惠設立教學實踐基地15個,搭建6個知名美院(惠安)雕藝人才工作站。政策發力下,每年有超過100名各類藝術類院校的大學生來到惠安就業和創業。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隨著科技進步,機器建模和3D打印等技術正加速在雕藝領域推廣和運用。和傳統工匠相比,專業大學生學習能力強,接受新鮮事物的意識也更強,有利于這些新技術在產業的運用與推廣,從而推動整個惠安雕藝產業加快轉型升級。(記者 何金 通訊員 陳秋紅 周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