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環保轉型,融入文化創意,惠安石雕產業尋求高質量發展之道
雕入綠色 刻出靈氣
近年來,惠安縣石雕產業既堅守傳統技藝,拉伸產業鏈,又通過科技創新、注入文化、打造品牌,提升雕藝產業的創造力和品牌價值,已發展成為國內產業規模最大、工藝水平最高的雕藝產業,涵蓋設計研發、生產加工、建筑裝飾等。2019年,全縣雕藝企業達700多家,從業人員10多萬人,產值300多億元。疫情之下,面對低迷的市場和進口石材受阻等因素,惠安石雕產業如何危中尋機、高質量發展?
讓車間不再飄粉塵
連日來,記者采訪發現,惠安縣多措并舉,助力石雕企業復工復產。同時,石雕企業致力技術改造,以不斷創新尋求產業突圍。
以往,在傳統石雕車間,經常可以看見戴著墨鏡和口罩,全身被石粉覆蓋成灰白“石膏人”的工人。如今,這樣惡劣的工作環境已越來越少。
走進豪翔集團生產車間,記者看到,由于使用機器代工,工人減少了與粉塵的正面接觸。同時,在雕刻機械運作時,石雕全程都被水浸泡,雕刻拋磨產生的石粉都沉淀在水中,并經由專門的設備進行回收處理,不會飄浮到大氣中污染生產車間環境。
“這幾年,我們對車間進行自動化技術改造,生產過程更環保了,產品質量更加穩定、更加標準化。”豪翔園林建設有限公司藝術總監劉國文說。
在惠安,像豪翔集團這樣進行自動化技術改造的企業越來越多。
為推動技術創新,惠安成立產業技術戰略聯盟和5個專項攻關小組。加快引進和研制除塵、節能減噪和自動仿形、雕刻、打磨等現代機械設備,推進石雕產業生態化、低碳化、高端化發展。幾年來,投入技改資金4.09億元,推動實施雕藝技術改造項目196個,開展重點科技攻關項目65項。
近年來,在石材環保整治中,全縣石雕石材行業關閉547家企業,淘汰了落后產能,提升產業質量。“除淘汰落后產能外,惠安正在加快建設雕藝循環經濟產業園,引導、鼓勵石雕石材企業進入,推動企業進入綠色、規范發展軌道。”縣城鎮集體工業聯合社主任黃永群告訴記者,惠安正規劃建設雕藝循環經濟產業園,項目占地1265畝,分三期進行建設,總投資約20億元。
今后,在循環經濟產業園,通過規劃荒料堆放、統一“大切”環保加工及辦公、生產商業配套等區域,重點處理粉塵、污水、噪音、固廢等問題,建立全國性石材產業環保標準、廠房標準、作業標準,徹底改變行業環保和作業現狀,建立全國性環保標桿園區,做強石雕產業鏈。
讓石雕作品煥發創意
注入文化創意,是惠安石雕的另一個轉型方向。
驅車行進在惠安縣城時,沿路可見一尊尊形態各異、惟妙惟肖的石雕作品。這些立于省道兩側綠化帶的石雕作品,是惠安縣打造的石雕藝術長廊,展現了當地1000多件妙趣橫生的石雕作品。
走進惠安霞飛雕刻藝術館,圓雕、浮雕、線雕、影雕、沉雕、彩雕六大工藝產品琳瑯滿目,讓人目不暇接。“創辦藝術館的初衷,就是要更好地傳承和發揚惠安傳統雕藝,提升全行業的整體發展水平。”藝術館負責人張振雄告訴記者,近年來,藝術館成立技能大師工作室,積極開辦各種雕刻工藝培訓班,為傳統技藝帶來新鮮血液。
“作為世界石雕之都,惠安石雕這門老技藝要綻放出新的光芒,需要吸收更多的新元素,比如文化創意。”黃永群告訴記者,這幾年,惠安加快傳統石雕與文創相結合,規劃和創建惠安雕藝文化創意產業園,大力推動新興業態集群式發展,致力打造以雕刻藝術產業為核心,以創意設計、文化旅游、商貿會展服務為一體的現代文化創意產業。
深耕傳統,再注入文化創意,讓原本僅有匠氣的作品煥發出靈氣、文氣,藝術價值和附加值隨之提升。
惠安雕藝文創園負責人張愛東告訴記者,惠安邀請世界各地、全國各地的雕刻名家到惠安創作,組織大批雕刻師傅跟班當助手。同時,惠安以獎相促,陸續出臺多項政策,設立文創部落,設立100個大師工作室,著力培養高、中層雕藝人才。
短短幾年,以一大批知名雕藝大師為代表,惠安雕藝大師群體迅速崛起。這些大師,相繼創辦了一批民辦藝術館和藝術工作室,有力地提升了行業的文創附加值,打響了惠安石雕的整體品牌。
如今,惠安石雕產業正克服疫情影響,乘風破浪前行。縣有關領導表示,縣里正全力提升以惠安雕藝文化園為“點”、省道312景觀長廊兩側文創館為“線”、崇武山霞核心區為“面”的國際性石雕產業基地,通過制定鼓勵扶持措施,統一雕藝市場標識,整合“一橫三縱”雕藝市場,推動惠安優秀歷史文化與傳統雕藝文化相融合,促進雕藝文化作品全面開花。(福建日報記者 李向娟 何金 通訊員 駱藝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