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和大海的情誼,因為“一封信”的聯結綿延萬里。
初冬的惠安,伴隨著紅色文藝輕騎兵烏蘭牧騎的到來,洋溢著陣陣暖意。12月2日晚上,一場“惠情蒙韻——弘揚烏蘭牧騎精神惠安專場演出”在惠安文化中心舉行,來自惠安各行各業的干部群眾歡聚一堂,共同欣賞一場文化盛宴。馬蹄聲回蕩,馬頭琴悠揚,伴隨著四子王旗烏蘭牧騎優美的歌聲與舞姿,帶領現場觀眾穿越時空,深深地沉醉在草原文化的浸潤之中。
開場群舞《一封信》。 劉杰輝 供圖
《一封信》兩地情
開場群舞《一封信》拉開了演出的帷幕。一曲悠揚的蒙古長調,婀娜的舞姿,象征為新時代起舞的雄力,抒發烏蘭牧騎作為全國文藝戰線的一面旗幟那不變的初心,更好地傳遞了黨的聲音和關懷。
這個節目的內涵無比深刻。2017年11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內蒙古自治區烏蘭牧騎隊員們的回信中稱贊:“烏蘭牧騎是全國文藝戰線的一面旗幟。60年來,一代代烏蘭牧騎隊員迎風雪、冒寒暑,長期在戈壁、草原上輾轉跋涉,以天為幕布,以地為舞臺,為廣大農牧民送去了歡樂和文明,傳遞了黨的聲音和關懷。”
“習總書記給我們回信啦”“永遠做草原上的紅色文藝輕騎兵”……開場節目上,一封信的鼓舞,讓烏蘭牧騎勁馬奔騰;一封信的肯定,讓烏蘭牧騎信念如磐。
習總書記的回信,也隨著烏蘭牧騎的到來,伴著海絲之路的綿亙,走進惠安人民的心里。
獨唱《草原牧歌》把觀眾朋友們帶到了無邊無際、綠色盎然的大草原,感受草原人民的熱情與希望?,F場的觀眾對記者說:“烏蘭牧騎激情澎湃的表演帶給我深深的感動,他們的演出塑造了一個神圣、充滿敬畏的草原,激發我們更加熱愛中華民族燦爛悠久的文化。”
女生小合唱《烏蘭牧騎之歌》詮釋著烏蘭牧騎幾十年來的風雨歷程,也抒發著演唱者對烏蘭牧騎的深深熱愛。60多年來,烏蘭牧騎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扎根基層、以歌言志、以舞傳情、服務群眾,每年巡演行程都達15000余公里,演出場次多達100余場,為廣大農牧民送去了歡樂和文明。
永遠做草原上的“紅色文藝輕騎兵“ 。東南網記者 林杰 攝
堅定自信:共同攜手不負時代追夢人
從前,我們山長水闊、道阻且長;如今,我們手足相依、同氣連枝。獨唱《牧民歌唱共產黨》,道出蒙古人民把“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的信念種在各族群眾心間,始終保持著“紅色文藝輕騎兵”的鮮明特色。
《萬馬奔騰》《牧人的喜悅》《蒙古大地》《站在草原望北京》……四子王旗烏蘭牧騎以獨唱、合唱、馬頭琴合奏、歌伴舞、舞蹈等形式多樣的表演節目,帶著濃濃的情意,將觀眾帶到大草原上,讓大家欣賞到別具特色的草原民族文化風情,把蒙古家園的文化自信帶到了在座觀眾的心中。
女群舞《杜爾伯特布斯貴》。 東南網記者 林杰 攝
文化催人奮進,文化激勵人心
惠安縣委常委、宣傳部長許貞麗在致歡迎辭中說,我們要按照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部署要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深入學習烏蘭牧騎精神,像烏蘭牧騎那樣,最直接地到群眾中間去,堅持寫群眾、演群眾、為群眾,讓初心和使命在日常工作中印在心上、落在實處,為全縣高質量發展和“五個惠安”建設提供精神動力和思想保證。
器樂合奏《萬馬奔騰》。 東南網記者 林杰 攝
情誼深厚:惠蒙兩地的崢嶸歲月
本次烏蘭牧騎的惠安之行是惠安縣人民政府文化精品扶持項目,由惠安縣委縣政府、四子王旗政府主辦,惠安縣委宣傳部、惠安縣委文明辦、四子王旗烏蘭牧騎承辦。
盛世的和韻,點燃了奔騰的熱情;大地的飛歌,譜寫了友誼的新篇。
帶領烏蘭牧騎演出隊完成此次惠安專場演出的四子王旗政府副旗長、惠安掛職副縣長巴圖告訴記者,把烏蘭牧騎的紅色精神傳播給惠安人民,架起四子王旗與惠安兩地的文化交流橋梁,讓兩地人民共同領略別具特色的草原民族文化風情,既是對烏蘭牧騎的鍛煉與提升,也是落實文化惠民、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具體舉措。
歷史上,惠安與蒙古兩地淵源深厚。在距離惠安縣城10多公里遠,原隸屬惠安現為泉港區涂嶺鎮的多個村莊,居住著姓“出”的蒙古族后裔。在此落腳數百年來,他們與當地人通婚,能夠說地道的閩南話。在出氏家廟前,書有一對“燕南無二族,惠北自一宗”的楹聯。因此有人曾說,世上有兩種蒙古人,一種在草原上,一種在泉州海邊。到了今天,世上不僅有草原的烏蘭牧騎,在惠安也有“烏蘭牧騎式”文藝分隊,比如惠女風情表演隊,惠女南音隊……在烏蘭牧騎邂逅惠安之前,兩地人民早已用同樣赤誠的心,在中華大地同頻共振。
烏蘭牧騎隊員、擔任惠安專場主持人的李露說:“去到每一個城市,每一個鄉間地頭,讓更多的老百姓認識烏蘭牧騎,了解烏蘭牧騎精神。”
一曲曲濃郁民族風格的歌舞,一個個精湛技藝表演的美好瞬間……現場不時響起陣陣熱烈的掌聲。
演出在《草原祝福》中劃上圓滿的句號,烏蘭牧騎的矯健英姿,以及草原的祝福和歌聲撲面而來,璀璨的烏蘭牧騎文化之夜,深深扎根在新時代的惠安人民心中。?。ū揪W記者 林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