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城鎮霞東社區文藝匯演 (董旭陽 攝)
東橋西湖村漁家文化節開海蠣比賽(曾志剛 攝)
成風化人 精神文明建設氣象新
文化的力量一經催生,就會在潤物細無聲中引領社會風尚。如今,走在惠安的街頭巷尾,隨處都能感受到鄉村文化的脈動,一股清新的文化新風在流淌。
我們看到詩書燈謎的無窮魅力。螺城鎮定期舉辦“春滿螺城”、“螺城之春”、“芳草之夏”、南音會唱、燈謎會猜、詩詞吟唱、詩書畫展、迎春舞會、文藝踩街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文體活動,極大豐富城區居民的文化業余生活。西華村連續舉辦14屆燈謎會猜活動,因為每年在謎語、楹聯方面的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被評為惠安首批文化特色村。
我們看到民俗文化的深刻影響。崇武大岞村,是聞名遐邇的惠安女聚居地,這里保留著最原汁原味的惠女民俗風情。村里組織有兩支惠女腰鼓隊,以中青年婦女為骨干,常年開展活動,為節慶添彩,也為村民服務。還有老年健身隊,清一色的老阿婆,每逢節日就跳起傳統的惠女舞蹈“撞球”,平時則自娛自樂,強身健體。而被譽為“惠安女形象代言人”的曾梅霞,從經營“惠女客棧”起步,后來又成立“惠安女民俗創作基地”。這兩年,村委會劃出東岞山瀕海的“金山頭”60畝地,讓曾梅霞開辟為“惠女風情園”。如今,這里已成為各路媒體與攝影家、美術家聚焦的地方,成為中外游客旅游休閑的重要目的地。
我們看到文明新風在街頭巷尾中吹拂。放眼整個惠安,示范鎮的創建與“中國書法之鄉”創建有機結合,積極傳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滋養人心,以文化人。通過舉辦“國展大講堂”走進惠安、“第五屆中國書法蘭亭獎、第十一屆中國書法國展福建看稿會”,“南山杯”書法展、“惠安當代書畫作品展”等各類大型書法展覽交流,制作惠安書法畫冊、書法電視專題片,深入農村廣泛開展書協會員、小小書法家“義寫春聯”活動,設立書法長廊、書法楹聯一條街和題寫書法店名一條街等,使群眾感受書法藝術魅力,掀起青少年學習書法熱潮。
我們還看到人們對文化和快樂的無限向往。據統計,2016年春節元宵期間,惠安縣218個行政村累計開展各項群眾文體活動500余場次,參與群眾十余萬人次,活動內容涉及惠女民俗、南音、象棋、書法、球賽、廣場舞、楹聯、燈謎、角力等各類文體活動,掀起全民參與文化活動、感受文化魅力的高潮,男女老少歡聚一堂,其樂融融。
文化潮涌惠安美。在文化重心下移的時代背景下,惠安“一村一品”活動的廣泛開展,已經塑造出基層文化建設的新品牌,為我市新農村文化建設提供了生動樣本。春來萬象新,這一文化日歷必將再添閃耀,進一步增強惠安人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
凈峰鎮五群村文藝匯演 (莊劍鋒 攝)
給群眾更多 文化“獲得感”
“一村一品”成效如何,群眾最有發言權。就拿剛剛過去的猴年新春來講吧,對群眾來說,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感受就是“找回了濃濃的年味”。
涂寨鎮胡厝村的曾女士一家長期住在縣城,逢年過節才回老家,“往年過節回來就是走親訪友,現在村里文化活動多起來了,群眾自導自演,大人小孩全都參與進來,多有趣。”身邊人,身邊事,身邊的文化。許多返鄉過年的年輕人,以前待不了幾天就急急想著回城里,如今被“黏”住遲遲不走,因為春節、元宵豐富多彩的鄉土文化活動,讓他們親身體會到城里接觸不到的傳統民俗,真切發現吾鄉吾土的可愛與可敬。
對群眾來說,此時此地的年味,就是文化“獲得感”。而濃濃年味的背后,是“一村一品”活動開展兩年來的厚積薄發。正是對農村基層基礎的關注,對文化共建共享的追求,帶來了紅火的惠安鄉村年,激活了推進新農村建設的精氣神。我們有理由相信,“一村一品”將在鄉村品出更多文化大餐,將讓群眾品出更多文化“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