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文都泉州又將收獲文化品牌碩果。10月17日,中國國家博物館將見證“世界石雕之都”花落惠安——繼國際專家組今年5月全票通過考評之后,世界手工藝理事會將向惠安正式授牌。長達4年堅持不懈的申創努力終得正果,“世界石雕之都”成為惠安城市品牌中又一張燙金名片。
這是毋庸置疑的,惠安的能工巧匠們憑借巧奪天工的雕刻技藝在神州大地乃至世界各地奪人眼球,創作了一個又一個奇跡。這是實至名歸的,發端于黃河流域的惠安石雕歷經1600多年沉淀,在歲月淘洗中去蕪存精,綿延不絕又萬象更新,演繹了一個又一個精彩。那么,登頂規模最大、生產能力最強、技術最全面先進、影響最深遠的“世界石雕之都”,惠安底氣何在?連日來,記者追根溯源,解讀“石雕之都”這一關鍵詞背后的文化密碼。
專家考察石雕企業 (鄭燕東 攝)
石雕之都之“石”—— 南派雕藝 惠安千年傳承
“石”,穿越歷史的堅強。惠安雕刻技藝發源于古代黃河流域,素有“中華一絕”之美稱。1600多年的風霜歲月中,先民們拓閩疆之洪荒,融中原文化、閩越文化、海洋文化為一體,雕刻技藝汲晉唐遺風、宋元神韻、明清風范之精華,取不同時期的歷史特色與文化內涵,持續注入時代活力。明清時期,惠安南派石雕藝術風格日趨獨立,邁向從“形似”到“神似”的更高境界,形成了精雕細琢、纖巧靈動的雕刻風格,并與建筑藝術相伴同在、生息共存,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朵奇葩。
惠安人與“石”為伴、以“石”為生,更多是被逼出來的。歷史上,惠安縣地瘠人貧,往往莊稼再怎么種都不夠吃,長期被人謔稱為“地瓜縣”。還好天無絕人之路,這里的石材相對豐富,于是在討海甚至漂洋過海出國謀生之外,許多人靠打石為生。逆境中的成長,凝結了惠安人民的勤勞與智慧,也讓“石”與惠安有了不解之緣,讓這里人們性格中鍛造出石頭般的堅毅、堅忍。即便柔弱的溫婉女子,也千錘百煉出聞名遐邇的惠女精神,迸發出在生產力落后年代翻山越嶺建起惠女水庫這般戰天斗地的偉大力量。在惠安,“石”已經融入人們生產生活,演化出一方水土的“愛拼敢贏”文化基因。
扎實如“石”,一步一個腳印走得踏實。堅韌如“石”,愛拼敢贏開拓永無止境。時至今日,惠安雕藝大師們不僅將南派雕刻技藝廣泛應用于各種石材、硬木和軟木之上,更以“圓雕、浮雕、線雕、影雕、沉雕”五大不同雕刻手法,占據國內乃至世界范圍的無可比擬地位,誕生了諸多撼世之作:美國馬丁·路德·金大型雕像、臺灣嘉義先天玉虛宮九龍壁及九龍池、人民大會堂前石柱、毛主席紀念堂、八一南昌起義紀念碑、陳嘉庚鰲園、深圳錦繡中華文化民俗村、中華世紀壇、湖南長沙橘子洲頭青年毛澤東大型雕像、莆田湄洲島海峽和平女神天上圣母媽祖雕像……數不勝數。這些經典與時尚完美共生的作品,不僅是惠安雕藝產業興盛的有力佐證,也折射出惠安“石”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