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湖街道銘湖社區太平洋花園地處豐澤街與刺桐路交匯處,始建于1999年,建筑面積約5.5萬平方米,共有居民樓11棟,常住居民306戶910人。由于建設年代久遠,小區基礎設施老舊,存在道路破損、電梯老化、管網堵塞等問題,嚴重影響居民的生活質量,同時,由于物業管理服務不夠到位,物業與業主矛盾日益突出。
面對小區管理缺位、監督機制不健全等問題,東湖街道黨工委探索創新太平洋花園小區“1+4”工作法,發揮社區黨委核心領導作用,凝聚小區黨支部、業委會、物業及“小區顧問組”四方力量,有力提升物業小區管理服務水平。
在社區黨委領導協調、各方聯動協作下太平洋花園小區物業管理工作初見成效
強化黨建引領
筑牢小區治理紅色堡壘
賦能紅色業委會“自治力”。由社區黨委牽頭成立籌備組,挨家挨戶上門聽取業主意見,動員在職黨員、離退休黨員等認可度高的居民參選,順利產生第六屆業委會成員7人,其中黨員5人,占比超70%。業委會換屆后,先后召開業委會會議21次,熱心業主代表會議2次,形成有效會議紀要10份,督促物業完成整改事項32個。
發揮小區黨支部“凝聚力”。成立太平洋花園小區黨支部,發動業委會中2名退休黨員到小區報到,實現業委會主任與黨支部書記“一肩挑”。建強“社區黨委—小區黨支部—黨員樓長—黨員中心戶”四級組織鏈條,選出11名有熱心、有公心的黨員或群眾擔任樓棟長,通過“居民點單、支部派單、樓長接單”模式,完成居民群眾“微心愿”21個。
匯聚多元主體“共治力”。聚焦小區管理中的薄弱環節和突出問題,每月定期召開1次物業黨建聯建“四方聯席”會議,累計研究解決小區路燈昏暗、外墻脫落、路面破損等痛難點問題5項,并通過小區公告欄、微信群等渠道通報進展,保障居民知情權與監督權。
社區黨委引領小區黨支部、業委會、物業齊抓共管解決小區各類“關鍵小事”
聚合近鄰資源
奏響小區服務暖心樂章
建強黨群服務陣地。整合小區黨支部、物業、業委會辦公場所,建設近500平方米的小區鄰里中心服務站,打造紅色議事廳、老黨員調解室、心理咨詢室、兒童活動室、健身驛站、小區閱讀角等9個特色空間,構建“黨群+物業”一體化小區服務樞紐中心,為實現“家門下移、家事共議、家園共享”提供場地設施支持。
小區鄰里工作站滿足居民“一站式”服務需要
培育鄰里共治隊伍。挖掘小區內的醫生、教師、律師等5名“能人”組建“顧問組”,在物業合同擬定等5個方面為業委會提供專業意見。將關注小區動態、經常發聲提議的4名居民吸收為小區“智囊團”成員,化“決策阻力”為“執行動力”。制定環保、安全巡邏、文明勸導等8項志愿服務清單,組建志愿服務隊伍3支,讓小區居民從“站著看”到“主動干”。
搭建區域化聯建平臺。以小區鄰里中心服務站作為優質資源樞紐,搭建融合式、廣覆蓋的區域化聯建平臺,協同聯動社區黨委、共建單位、沿街商鋪等多方資源,推動法律咨詢、金融反詐、健康保健、便民維修等6項服務項目進小區,為居民群眾提供“家門口”的溫暖服務,累計開展鄰里活動7場,服務小區居民500人次。
舉辦居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活動,增強鄰里間的情感聯系
探索多元機制
構建小區運轉善治格局
建立“支部先議”制度。探索推行“業委會提議、小區黨支部審議、業委會決議、物業公司執行”“四步法”議事流程,業委會對小區重大事項、重要支出作決策前,先由黨支部牽頭找準問題誘因、議定實施方案,再由黨員委員在業委會上凝聚共識,最大限度減少因信息不對等、群眾誤解等造成的異議分歧。該機制建立以來,先后召開小區黨支部會議10次,引領業委會研究實施燃氣管道改造更新、戶外活動設施提升等居民重點關注事項13個。
“支部先議”共話改造,小區兒童樂園煥然一新
推行民主聽證機制。圍繞居民高度關注的9部老舊高危電梯更換事項,召集小區居民代表、業委會成員、物業公司負責人、技術專家等組成“聽證小組”,召開民主聽證會,組織3家電梯供應商“現場競標”,把選擇權交到業主手中。目前已推動更換老舊電梯4部,剩余5部電梯在推進中。
健全多方監管機制。推行“雙章三審”制度,業主大會章由社區代為管理,業主委員會章由業委會自行管理,在涉及小區重大事務的決策過程上雙方共同蓋章確認,并通過社區居委會、金融機構銀行、專業審計機構三方對公共收益進行審核,有效防止小區公共收益被挪用、濫用等問題。同時,建立小區事務公示制度,在小區居民“日常必經、時常停留”的位置,定期公布小區公共收益收支情況、維修電梯集資情況等,讓樓棟事務公開透明、小區居民心中有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