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行在潯埔的大街小巷,到處可見形式各異的“蚵殼厝”。解放初期,潯埔所有的房子十有八九在不同的地方飾有“蚵殼”。后來由于一些年代古老而又因年久失修倒塌,舊村改造時被折掉的,至目前只剩下的60余座,而且還在繼續倒塌。
“蚵殼厝”始建于明末清初,它伴隨著一代又一代潯埔人遮風擋雨,安居樂業。舊了翻新,倒了重建,代代相傳。據專家考證,這種大蚵殼并非產于本地,而是昔日“梯航萬國”的泉州商船隊運載陶瓷、茶葉、絲綢到非洲東海岸國家交易后,怕返航時船空不穩而把產于非洲東海岸的“大蚵殼”當作“肚檔”(壓舟侖)帶回泉州扔在潯埔港。也許是當時建筑材料缺乏,或是先民沒錢建房子,所以就因地制宜用它來建房子,后來經建筑師傅的巧手把它徹得很好看,片片如魚鱗,再用紅磚飾框,如此紅白相間,鮮艷奪目。“蚵殼厝”具有隔音好,不透水,冬暖夏涼的特點,適合海邊潮濕氣候環境的居住,受到潯埔人的喜歡。
“蚵殼厝”建得錯落有致,厝與厝之間小巷彎彎曲曲,組成了東南沿海漁村獨特的風景線。在潯埔穿行的不是蚵殼厝的街巷,而是走在一條千年的海上絲路里,“蚵殼厝”是昔日泉州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的歷史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