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
新征程,新作為,向未來。
偉大成就,鼓舞人心;邁向未來,遇見美好。
黨的二十大報告擘畫未來發展宏偉藍圖,把藍圖變為美好現實,關鍵在落實。泉州,民營經濟發達,世界文化遺產歷史厚重,在外泉商和僑港澳臺資源優勢明顯,帶著愛拼敢贏的精神,這座極具活力創新基因的城市,踏上新征程,向著新的奮斗目標出發!
為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中共泉州市委網信辦、閩南網聯合策劃推出《新征程·新作為·向未來》專題報道,記者深入一線采訪,看泉州各縣(市、區)、各行業、各領域如何發力、如何描繪未來,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貢獻泉州力量。
讓我們共赴輝煌!期待更加美好的未來!
【永春篇】
閩南網3月15日訊(閩南網記者 陳玉玲 洪泓塬 文/圖) 近年來,泉州永春高質量實施“生態之都、文化之旅、康養之地、智造之谷”發展戰略,打造以“美麗永春、幸福家園”為主題的美麗中國先行示范區,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生態永春。
作為國家生態縣、晉江流域東溪源頭,永春科學統籌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關系,走出綠色發展科學路子。特別是在農業方面,該縣采取抓好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創新機制體制、打造縣域農業品牌、培育特色農業產業、深耕三大有根產業等方式,推出系列組合拳,為鄉村產業振興注入“活水”。
邁進新征程,永春描繪了一幅現代農業的新圖景,一個個特色鮮明的產業正在“開花結果”,為鄉村振興賦能。
泉州科源的大棚
——岵山鎮:5G技術為蔬菜基地賦能
從岵山高速下來,泉州市最大的單體智慧溫室大棚——泉州科源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科源”)就落戶于此。
一個個溫室蔬菜大棚錯落有致地排列地排列在馬路邊。從育苗、種植到采摘、打包,每一顆小菜苗在大棚里自由生長。奶油生菜、上海青、香芹、菜心、小白菜、黃瓜、番茄……棚內的栽培槽云集了各種蔬菜品種,長勢喜人,在栽培槽的下方則栽種著成片的金線蓮,形成蔬菜和中草藥的立體栽培模式,有效的增加單產面積。
科源的蔬菜種植已經實現了全智能化
據介紹,泉州科源是一家專業的現代農業成套種植設施及整體種植解決方案的綜合公司,公司總占地面積30多畝,總投資1300多萬元。
“我們的大棚以及里面所有的設備都是自主研發的。”公司負責人陳其森專注研究設施農業25年。1998年,陳其森前往以色列一大型農場工作,在當地待了8年時間,不僅學會了語言,還掌握了設施農業和種植的相關知識。回國后,他一直與以色列的農業專家保持聯系,把國外的先進技術“引進來”,也“借力”國內的高校、科研院所,多方合力組建專家團隊,致力于現代設施農業裝備的研發和推廣。去年,泉州科源被評為福建省科技型中小企業,已經獲得實用新型專利、發明專利10余項。
工人們正在大棚內工作
在蔬菜大棚里,陳其森積極布局5G智慧蔬菜基地,實現蔬菜生產的全智能化。為給蔬菜創造最優的環境,基地系統可自動感應溫度、光照、適度等,并根據情況采取開關遮陽板、排氣窗等操作,自動調整大棚條件,滿滿都是“科技范”。
有了科技的賦能,蔬菜種植實現了高效、安全、可控,也大大節約了人工成本。諾大的基地里,8名工人包攬了從育苗、栽培到配送的所有工作。目前,泉州科源的基地日均產量在1500至1800斤,產品主要供應給永春本地大型連鎖超市,也配送給酒店、餐廳等。
工人們正在大棚內工作
陳其森透露,基地的各項工作才剛起步,接下來將持續擴容生產,同時加大研究投入,重點從病害防治、新品種引進、提高產量、提升品質等方面入手研究,預計今年的專利達到16項,并積極申報福建省高新技術企業。
——桃城鎮:打造高標準智能植物工廠
在福建實才好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車間內,員工們按照要求穿戴整齊,有的正在修剪、養護新鮮蔬菜,另一頭還有人在打包新鮮的蔬菜,即將把它們送到居民的餐桌上。
投產半年多時間,實才好憑借綠色健康的有機蔬菜,逐步打開了市場。今年以來,公司進入了全力“趕訂單”的狀態。
實才好的有機蔬菜
據了解,公司與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合作產學研合作基地,通過引入美國,日本,臺灣的植物工廠技術,根據作物生長規律,結合環境溫度、濕度及二氧化碳特性,通過LED植物誘導光源替代日光照明,并建立高科技智能植物工廠集蔬菜、瓜果、鮮花及中草藥等農產品生產、銷售及休閑觀光為一體,實現傳統農業、都市農業與現代物聯網、大數據處理、自動化技術的有機結合。
6200平方米的“植物工廠”實現了農業科技與大數據處理、自動化技術有機結合,帶動農業產業多元化、科學化發展。
工作人員檢查蔬菜生長情況
“我們設立了6個車間,今年將全力打開產品市場。”公司總經理謝國民告訴閩南網記者,其中育苗車間為6層立體車間,可同時培育70萬株苗,產品有60多種,主要以葉菜為主,日產能4000至5000斤,產品主要銷往省內,以泉州、廈門、福州等地為主。
談及未來,謝國民表示,將建設高標準的國內現代化植物工廠,種植出令老百姓吃得放心,吃得健康的有機綠色食材。
工作人員檢查蔬菜生長情況
——蘇坑鎮:推動茶產業向廣度深度拓展
好茶出好地,好地出好茶。蘇坑發展茶葉的歷史悠久,尤以佛手茶最為出名,具有種植佛手茶得天獨厚的條件。
初春時節,行駛在蘇坑蜿蜒的山路上,一畦畦、一壟壟有性系、實生苗、老品種的茶樹緊密相連,層層疊疊的茶梯美如畫卷。
蘇坑茶產業不斷壯大
再過一個月,茶農們即將進入忙碌的春茶采摘,已有不少“心急”的愛茶人士向茶農提早下了訂單,等著品嘗這一口獨有的清香。
近年來,蘇坑鎮高度重視茶產業發展,茶產業穩步發展,產業初步形成規模。作為鄉村振興的“法寶”,茶葉在蘇坑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據統計,蘇坑鎮現有佛手茶園1萬多畝,茶葉初制加工廠128家、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家,茶產業從業農戶1220戶,從業人員達3830人,年產值約5億元。
再過一個月,就到春茶采摘
“過去,村里的年輕人大部分外出打工,留下來的很少。”蘇坑鎮嵩山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陳耀輝說,這幾年隨著茶產業的發展,一些二三十歲的年輕人也陸續返鄉當起了“新茶農”。他們一方面嘗試學習種茶、制茶技術,另一方面也打開了茶葉種植、銷售的新思路,在多方網絡平臺上進行銷售,打破了原先佛手茶只在永春銷售的局限。
茶梯美如畫卷
為提升茶葉品質,蘇坑鎮鼓勵引導茶農通過套種大豆、土壤改良、病蟲害生物防治、智慧茶園基礎設施提升等措施,進行綠色生態有機茶園管理。今年來,蘇坑鎮通過sc食品安全認證的企業有3家,鎮里給予每家企業金額補助獎勵2萬元。同時,鎮里還邀請專家、教授到鎮里“傳經送寶”,給茶農們開展專業培訓,內外兼修,提升茶農素質。
陳耀輝表示,未來將持續把佛手茶做得更生態、更安全,引導佛手茶引進來、走出去,加深蘇坑佛手茶的深度和廣度,增加茶農收入,實現生活富裕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