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12月18日訊 兩天內,教育部連續出臺4個高考招生制度改革配套方案,這些新出臺的方案,對將來學校的教學、福建考生有何影響?
昨日下午,海都記者就此采訪了泉州培元中學、泉州六中、泉州七中、泉州師范學院、泉州華光學院等多所學校的業內人士。
學生自選3科 要20種課程安排?
對于教育部出臺的《關于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的實施意見》,兩所中學的校長認為,出發點很好,但實施起來難度很大。
培元中學校長楊一彪表示,按照方案,計入高校招生錄取總成績的學業水平考試3個科目,由學生根據報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長,在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選擇3個科目,這樣算來,可以有20種排列組合,也就是說,學校需要有20種課程安排,才能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而且,每個組合所報考的人數也可能不一樣,師資如何配套,對學校來說也是一大難題。
泉州六中校長吳鵬飛認為,除了師資安排難度大外,一科兩考的方案,也給學校帶來很大的挑戰,“有多少學生只考一次?有多少學生要考兩次?學校要怎么對他們進行排班輔導?這些都需要學校深入研究和探討”。他表示,教育部提出的這些改革方案,對學生綜合素質發展以及中學和高校的有效銜接是有利的,但目前福建省還沒有出臺相關細則,也沒有確切的實施時間,只能先看看試行省市的做法。
相比之下,泉州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的齊運方教授,則認同這一改革措施,他認為,“6選3”的考試方案,學生可以文理兼修,文理兼選,是一種挺好的辦法,既解決全面發展又兼顧專業個性,“當前大學學科具有很強的綜合性,也提倡‘跨界’,如果學生從高中開始就‘非黑即白’地劃分文理科,其實不利于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和專業職業的可能性”。
考試可能變多 非減負而是增負?
教育部文件強調,現行高考是將高一、高二學習的內容,一直帶到高三來“算總賬”,三年中各門考試科目一直處于備考狀態,學生負擔很重,而此次改革目的就是減輕學生的負擔。如高中學業水平考試,與高校招生錄取掛鉤的會考安排在三年中完成,實現每門課程學完即考,可分散備考門數,縮短備考持續時間等。
不過,也有人認為,這種做法不算真正意義上的減負,反而可能“增負”。培元中學校長楊一彪分析,按照教育部的文件,有9個科目必須由省里組織統考,即便扣除3個計入高考成績的科目(語文、數學、外語),還有6個科目,或許要各組織兩次考試,加起來就有十幾次,不僅學生從高一開始就要進入備考狀態,就連老師、學校都要為此付出更多的精力。
泉州華光學院副院長吳華宇也認為,作為考試規則,應該是操作起來越簡單越好,是一種“減法”,但這個政策是在做“加法”,“我覺得過于復雜,也讓考生志愿填報時的選擇更迷茫了。而且,無論任選哪三科,都有可能會在專業志愿填報時造成局限”。他建議,可以讓6門學科全部參加高考,但最終可以讓學生選擇成績最好的3門,或者最感興趣的3門作為最終的錄取總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