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9月23日訊 加兒子微信,本想多關心兒子,可兒子卻說私人空間被“侵犯”了,直接在微信朋友圈里把爸媽拉黑了。上周,兒子小林的這番舉動,讓泉州市區家長許女士頗感傷心,“我加他微信,也是想多了解下現在孩子的想法,哪想到兒子居然直接把我們拉黑了”。
事實上,不少家長像許女士這般,想通過微信進一步了解孩子,卻在不知不覺中上了孩子微信的“黑名單”。對此,專家建議,無論是否被孩子“拉黑”,家長都要學會給孩子空間,少些說教,多些平等交流。
被兒子微信拉黑 當父母的很受傷
家長許女士的兒子小林讀高二,平時手機不離手,頻繁上QQ、刷微信,讓夫妻倆頗為擔心。兩人特意加了兒子的微信,想多了解孩子平時的動態。而上周起,兩人卻發現自己微信朋友圈上,兒子不再發表言論了,夫妻倆還以為兒子懂得管理自己了。
結果兩天前,在福州上大學的外甥女無意間提及“表弟這幾天心情不好,在微信上說和班上一好友鬧翻了”,許女士這才發覺不對勁。夫妻倆的微信朋友圈里,兒子言論明明一片空白。在外甥女的解說下,夫妻倆這才明白自己被兒子拉到“黑名單”了,因此看不到小林發表的任何言論。
“知道自己被兒子拉黑后,當時的心情真的很糟糕。”傷心的許女士弄不明白,好好的,兒子怎么就把他們倆拉黑了?
經過外甥女旁敲側擊后,許女士才知道緣由。原來,之前鄧紫棋到泉州開演唱會,小林在朋友圈發了一張鄧的照片,并配上文字“I LOVE YOU!愛你沒商量。”結果爸媽以為他早戀了,反復勸他要以學習為重,而在得知照片上的人是明星后,許女士還附加了一節很長的“政治課”。為防止爸媽再次想太多,小林直接對他們屏蔽了朋友圈。
沒隱私、被監視 不少學生不想加家長微信
“將我爸媽拉黑,主要是他們和我們的思考方式不一樣。”小林告訴記者,有時年輕人覺得正常的東西,父母沒法理解,又愛刨根問底,每次他都得解釋半天。如同學聚會去K歌,這再平常不過,但爸媽看了朋友圈后,會責怪他不務學業整天玩;有時受了點挫折,在朋友圈發了幾句牢騷,發泄后也沒什么了,但爸媽看到后會反復追問最近怎么了?
小林說,他們班上不少同學要么干脆不加父母為好友,要么就把他們拉黑,“怕自己發了不好的生活狀態,父母會擔心;再就是對父母的頻繁追問感到不耐煩”。
泉州九中高二學生琳琳(化名)也是把爸媽“拉黑”大軍中的一員。她說,自己的朋友圈主要是曬生活、曬心情,想讓朋友看到,但卻不想把這些暴露在父母那里,所以把父母拉黑了。
但沒想到,琳琳媽媽重新申請了微信號,匿名混進她的微信好友群。某一天,她們幾個好友在群里瞎起哄說誰對她有好感,當天回家后,媽媽就開始旁敲側擊她和那個男生什么關系,甚至還偷看她微信。琳琳這才知道原來微信群里一直不吭聲的“默默”就是媽媽,“太讓人失望和氣憤了,我跟媽媽大吵一架,有兩三個星期都不想搭理我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