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港區當地歷來重視教育,古有“地瘦栽松柏、家貧子讀書”之稱。在泉港,有區財政設立的松柏助學計劃、民政局(慈善總會)的慈善助學、計生局的純女戶助學,還有商會的“海西春雨”助學,總工會的金秋助學、殘聯的貧困殘疾學生助學、關工委的愛心助學等。如何統籌安排這些助學基金,讓每一個真正困難的學生都得到合適的幫助?
泉港今年出臺教育救助工作實施方案,首次整合教育救助資源,以“政府主導,城鄉統籌,依法救助,規范管理”為原則,分特困型、致困型、長困型、暫困型等4大種類實施“精準助學”,采取政府與社會定期獎學助學的方式對泉港困難學子加以救助。“把所有教育救助資源整合在一起,就可以盡最大的可能避免重復資助現象的發生,既保障了那些特別、特殊困難家庭子女上得起學,又避免救助不到位的遺憾發生。”泉港區民政局救災救助股負責人陳鵬飛說。
根據方案,泉港將救助對象分為孤兒、單親、低保戶、農村特困計生女兒戶等特困型,困難職工、革命烈士、殘疾家庭、因病因災等致困型,下崗家庭、農村無業家庭、低保邊緣戶等長困型,及征遷、外來務工或其他原因致使家庭一時困難的暫困型,依據四種救助類型的致困程度進行差異化救助。以松柏助學計劃為例,泉港區財政每年撥款100萬元,用于各個學齡段低保家庭學生就學救助;其中,大學救助方面按救助對象類型分為三等,一等屬于救助對象“特困型、致困型”的,每生每學年可獲5000元資助;二等屬于救助對象“長困型”的,每生每學年可獲3000元資助;三等屬于“暫困型”的,每生每學年給予資助2000元,而且把資助范圍擴大到在泉港工作三年以上的外來務工子女,保障更多的貧困家庭子女不因貧困而輟學。
新的教育救助機制不僅實現了差異化救助,統籌教育救助資源,分門別類進行救助,更重要的是做到了避免重復救助,讓救助資源得以充分利用起來。“因救助主管部門和助學條件門檻不同,8種教育救助資源救助對象也存在差異。我們對教育救助資源的統籌,能更好地實現對受助學生的動態管理,隨受助學生的自身和家庭情況變化,及時給予相應的救助。”陳鵬飛介紹說。
家住峰尾鎮郭厝村的郭佳景就是泉港區新的教育救助方案受益者。這位福建農林大學學子,在該區教育局的松柏助學幫助下,順利完成大學前兩年的學業,眼看步入大學三年級,按照松柏助學計劃的規定,郭佳景今年將失去教育救助資格,而家里患病的父親看病花銷占據家里全面的經濟支出,因困輟學的可能讓郭佳景很是苦惱。“在區、鎮、村干部的牽線搭橋下,我申請到金秋助學,解了燃眉之急。”新的教育救助機制讓郭佳景的“象牙塔”夢得以堅持下去。
和郭佳景一樣情況的不在少數,泉港“精準助學”的做法讓更多的泉港學子能受到持續、穩定的捐助。“連續三年對我的關心和幫助,讓我更安心學習。”家住峰尾鎮上樓村的林淑燕如是說。在該區統戰、工商聯等部門的牽線搭橋下,每年暑假,廣東泉港經濟文化促進會成員都會回鄉為她送來“及時雨”。這三年里,愛心人士對林淑燕不僅有物質上的資助,更多的是對她的精神關懷。“他們給我帶來的不僅只有溫暖,和商會成功人士溝通,讓我能更從容地成長走向社會。”林淑燕說。(張文璟 莊子瑜 莊國輝 鐘振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