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作業“變臉” 社會實踐花樣多
開學前兩天,為給孩子洗寒假作業照片的家長擠滿了照相館
昨天,是全市初中、小學、幼兒園報到的日子,也是孩子們上交寒假作業的時間。在很多人的記憶里,寒假作業就是一本習題冊,不過如今,寒假作業早已“變臉”,不僅包括書面習題,還有各種社會實踐和體驗,花樣繁多,完成起來并非易事。
孩子寒假作業 越來越個性化
葉女士:我兒子就讀于豐澤區第六中心小學六年級,今年寒假有道作業:觀察一種植物或動物的生長情況。然后孩子的答案如下:第一天,有些葉子枯萎了;第二天沒什么變化;第三天沒什么變化……第n天,沒什么變化。
楊先生:作業完不成,家長兩行淚。我兒子今年二年級,這回寒假作業還不少。有道題是“聽家里長輩講家風故事,完成‘聽家風故事記錄卡’,書寫工整(活動照片3至5張或視頻)”,還好我老爹較厲害,跟我兒子講了個關于勤儉節約的老歷史。最讓我犯愁的是制作一盞花燈,還要求不能買現成的,對于“手工渣”的我來說,實在是個考驗。后來沒辦法,只好淘寶上買材料進行粘貼拼湊,經過二次加工,應該不算買現成的。
王女士:孩子讀幼兒園中班,老師要求我們將孩子過年拜年、逛花燈等的照片,任選尺寸大小為6寸、8寸、12寸的兩種規格洗出來,還要求塑封。這周開學前兩天,滿大街找沖洗照片的店家,好不容易找著了一家,發現隊伍排得老長,都是為孩子作業而來洗照片的家長,真的是可憐天下父母心,當爹媽不容易啊!
洪女士:我女兒讀豐澤二實小四年級,今年寒假作業里老師布置了一道題目,寫非遺項目新聞。不要說孩子,就連我們大人對非遺也知之不多。幸好孩子是海都報的小記者,寒假參加了一場關于金蒼繡的活動,才對這個非遺項目有了初步的了解,網上查找資料后,孩子才有了眉目。一開始看到這項作業,我愁得不得了呢,相信領到這項作業的不少家長想法也跟我一樣吧。
作業讓孩子自己做 家長適當指導就好
蘇女士:我兒子讀晉光小學四年級,今年孩子的寒假作業之一是匯編作文集。我一向主張孩子的事情自己做,他選了19篇作文,每篇600字左右,自己一篇篇打印出來。雖然孩子打字不快,但一天就完成兩三篇。最終文章處理好后,孩子自己分類,分成寫人、寫物等,因為孩子對電腦軟件不熟,我就幫他找了些插圖和圖片。
蔡女士:我兒子就讀市機關幼兒園大班,今年最頭疼的一項寒假作業便是制作《成長檔案袋》,一本空白的檔案袋,得發揮想象力,把內容填充進去,記錄孩子過去半年里的成長變化。比如保護自己的眼睛,用繪畫或照片的形式表現出來,我鼓勵他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畫出來。開學老師會讓孩子們就成長記錄進行交流,讓孩子自己記錄,不然到時怎么交流呢!
教育專家:
不必過于看重作業結果 重在引導孩子思維過程
“其實這類型多數家長反映較難的作業,大多屬于趣味拓展類,培養孩子的創造能力,我覺得存在一定比例這樣的作業還是有必要的。”泉州十中副校長洪曉蕓告訴海都記者,老師們在布置作業時通常不會“憑空瞎想”,要么是使用了規范的教育教材及輔導書,里面有一些延伸性作業要求;要么則是根據學校自身特色制定,要完成并非不可能。“這類作業的主要目的在于開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家長在輔導過程中不必過于看重作業結果,而是重在引導孩子的思維過程。”
福建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張榮偉教授說,寒假作業布置給孩子,應該讓孩子獨立完成的,家長的作用僅是幫助、引領、指導,而非越俎代庖。目前,確實存在“學生作業家長做”這一現象,部分家長、孩子本身太好勝,苛求作業、作品完美,要拿到好名次,于是就只能家長親自動手了;另外,有些家長太寵愛孩子,覺得孩子做作業太辛苦,最后自己代勞了。“不能太苛求完美,應以鼓勵為主,適當點撥、指導孩子即可。”(記者 黃曉燕 黃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