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張帆
畢業學校:德化三中
高考成績:理科477分
報考第一志愿:福建工程學院
家庭困難重重,張帆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家人過得越來越好。
德化縣上涌鎮張帆的高考成績上了本二線,但一家人卻為她上大學的費用一籌莫展。原來,她父親因脊椎問題需長期靠藥物維持;母親患甲亢,也需要靠藥物調理身體。此外還有弟弟要上學。一家人的生活全靠父親在農閑時到工地打零工賺錢維持。 □泉州網-泉州晚報記者 張君琳 實習生 楊毅峰 葉晗琪 文/圖
嚴父慈母 全力支持女兒讀書
張帆一家六口人住在德化縣上涌鎮一座兩層的木結構老房子里。她奶奶說:“周圍鄰居都住上新房子了,但我們家由于沒有盈余的收入,沒辦法翻建房子。”
作為家里的頂梁柱,張帆的爸爸農閑時到建筑工地打短工,農忙時趕回家里干農活,常年勞累,積勞成疾,患上腰椎間盤突出,嚴重時甚至無法下地走路。張帆的奶奶心疼地說:“走路都一瘸一拐的,去年休息了半年,如今每天都要吃藥。”
雖忙于生計,但爸爸對兒女的教育絲毫沒有松懈。她回憶說:“以前我寫字很潦草,爸爸就會批評甚至訓斥我,讓我一定要練出一手好字。”父親對兒女在學習上嚴格要求,讓張帆養成了一絲不茍的態度。
與“嚴父”相比,媽媽則扮演了慈母的角色,在生活上給張帆和弟弟無微不至的照顧。爸爸外出打工,家里的農活就由媽媽料理。今年,媽媽還到鎮上的一家玩具廠打工,她說:“我不識字,因為沒讀書生活才那么艱苦,我不希望孩子以后像我一樣,所以只要他們愿意讀書,我都會全力支持。”
徒步上學 打工貼補家用
家里十分困難,張帆很早就學會了獨立。初中三年,她在鎮上的中學就讀,離家三四公里,除了開學第一天是爸爸陪她走路去上學,其他日子不管嚴寒還是酷暑,她都一個人獨自徒步上學。因為一個星期僅有50元生活費,為了省午餐錢,有時她上午放學后走回家吃完飯再走回學校上課。節儉已成為她的習慣。
初次親身體會到生活不易,是讀初中時一次到廈門的打工經歷。有一年的暑假,她到廈門一家工廠折紙盒。“計件結算工資,折100個紙盒只有兩三毛錢。”張帆說,“一天要折很多紙盒,有時手都磨出血了,卻只有幾塊錢工資,那時候深深地感到生活的艱難。”
但是,這并沒有把張帆嚇倒,為減輕家庭負擔,只要一放假,她仍然會到工廠打工攢錢。今年高考后的假期,她又到縣城的一家瓷廠做包裝工。
篤學不倦 感恩幫扶他人
張帆曾擔任班級學習委員,成績一直挺不錯,但她卻十分謙虛。“那時候我很頑皮,經常不做作業,小學二年級時一次語文考試卻考了98分,老師很驚訝。”老師的表揚激發了張帆的學習欲望,“從那時起,我發現我也是有學習天賦的,就開始認真讀書了。”
張帆喜歡思考,經常發問,有時問得老師都不耐煩了,最后她實在不好意思再問,就變著法托同學去問。她說:“學習就是多問多練,這次沒做好,下次再努力就行了。”
談到以后,張帆表示,一方面要繼續努力學習,另一方面要盡自己努力去幫助他人。她說,在成長過程中,自己得到老師和同學不少幫助,她都謹記在心,“希望以后自己有能力了,能幫助更多的人,同時希望家人過得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