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7月18日訊“從此以后,在我余下的生命中,只能對大哥留下無限的追思!”在凄婉的《哀樂》聲中,羅杰一遍又一遍地回憶著大哥羅浪的音容笑貌。
7月12日,中國著名音樂藝術家、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樂團首任團長及總指揮羅浪在京病逝,享年95歲,羅浪原籍福建泉州德化。昨天上午9點,北京大雨傾瀉,羅浪先生追悼會在北京八寶山蘭亭禮堂舉行。八一電影制片廠、總政軍樂團等有關領導,羅浪的子女和生前好友,以及羅浪家鄉泉州德化的宗親,共400多人參加了追悼會。
女兒羅京京寫下詩歌《送:老爸》為羅浪送行
追悼會上,羅浪所采編的《哀樂》,送別他人生的最后一程。
前續報道:
400多人送羅浪最后一程
追悼會簡單而凝重。靈堂上方懸掛著羅浪戴紅五角星軍帽的照片。靈堂遺像前兩側掛著“游子赤子學子五線譜中彈指金鐘回響,軍樂軍影軍教開國典上揮棒哀樂流芳”的挽聯。廳內大屏幕上循環播放羅浪生前影像,廳內亦垂有挽聯,分別寫著“泣別中國軍樂奠基人”、“哀送開國首任總指揮”。
昨日上午9點,告別儀式正式開始。哀樂響起,解放軍軍樂團、八一電影制片廠,羅浪家鄉福建親人等,以及羅浪生前單位的同事和好友步入禮堂,輪流向羅浪三鞠躬。羅浪家屬介紹,老人是因心臟衰竭、腎衰竭等去世。羅京京為父親寫了一首詩《送:老爸》;著名音樂家冼星海之女等人也送來了挽聯;還有前來吊唁的市民,手拿羅浪照片悲不自禁。
解放軍軍樂團第九任團長鄒銳介紹:“2009年閱兵式彩排的時候,羅老還親自到彩排的現場,站在我的指揮臺上,指揮了《國歌》,那時候他已經86歲高齡了,但他當時給大家的感覺就像是在開國大典上指揮一樣。”
現場共400多人為羅浪先生送行。
“按規矩辦事”響在宗親心中
昨日上午7點,泉州德化潘祠村主任羅塔山跟德化縣、雷鋒鎮的領導一起,出發前往八寶山,“一路上,心沉沉的,在回想跟羅老的過往點滴”。羅塔山既是羅老的家鄉人,也是羅氏宗親的代表。
在羅塔山的記憶中,大約是5年前,在北京開宗親會時,他與羅老有過非常近距離的接觸。“聽說我是村主任,他并沒有過問直系親屬的事情,而是反復強調,什么事情都要按照規矩辦。”羅塔山說,村里還有很多地方需要發展,但羅老的話讓他警醒,不能依賴特權。
“我們德化人的花圈,都在靈堂內部,在羅老身邊。一些人,平時我只在電視、報紙上看到過他們的身影或名字,他們都來送羅老最后一程。”羅塔山說,羅老生前最喜歡聽有關家鄉的事情,宗親們也時不時向羅老匯報。羅塔山說,羅老辭世,從此化作羅氏宗親心中的一個精神象征,激勵著后輩。
弟弟羅杰:兄長,您一路走好!
昨晚9:30,接到海都記者的電話時,羅杰還沒有從哀思中回過神來。“雖然大哥此前屢次傳出病危的消息,但人真的走了,還是很難接受!”羅杰說,在他的心中,羅浪是自家的兄長,也是革命的前輩。
在參加追悼會前,羅杰對大哥羅浪的成就,更多還是聽別人說——小的時候聽父親說,長大了通過讀書看報了解,相隔千里、見面不多,但不影響大哥的偉岸形象。昨天的追悼會,這種形象具體出現在眼前。“很多部隊的老首長、老戰友,都來送他最后一程,步履蹣跚,淚流滿面!”羅杰說,以前對“新中國軍樂奠基人”并沒有具體的印象,但看到歷任軍樂團團長趕來參加告別會,他們臉上的哀痛,成了最好的詮釋。
“大哥,您一路走好!我們永遠是兄弟!”羅杰說,每當追思者跟家屬握手,很多相擁而泣,大哥羅浪的音容笑貌,就會閃現在腦海。(海都記者 徐錫思 吳月芳 綜合整理)
送:老爸
南國赤子,北上抗倭,
延安魯藝,奏響《黃河》。
晉察冀中,譜寫戰歌,
狼牙山下,《保衛勝果》。
開國典上,指揮《國歌》,
“以我為主”,典樂立則。
采編《哀樂》,傳世佳作,
哀而不傷,悲美壯歌。
千人樂團,首任“團座”,
軍樂曲曲,奮進高歌。
軍影之中,辛勞耕作,
軍教影片,百部之多。
軍旅七七,忠黨愛國,
廉潔律己,節儉生活。
九五春秋,輝煌而過,
駕鶴仙去,天堂續歌。
女兒:京京
2015.7.16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安溪鐵觀音春茶進入采制黃金期2025-04-29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