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記者從福建戴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獲悉,新一輪生物資源本底調查項目取得階段性成果。截至目前,共發現66個新記錄種,包括植物26種、鳥類12種、兩棲爬行類1種、昆蟲10種、魚類12種、大型真菌5種。
其中,劍羽蕨、梅氏壁虎、黃地錘菌為福建新記錄種;小葉紅豆為國家一級保護野生植物;斑尾鵑鳩、白腹隼雕、黃嘴角鸮、藍喉蜂虎、黑紫蛺蝶、戴叉犀金龜、巨叉深山鍬甲為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
劍羽蕨
劍羽蕨發現于今年7月初。當時,福建師范大學植物考察隊一行來到海拔1000米的德化縣九仙山,在一處溪澗旁的落葉堆中,發現一朵紅菇旁的巖壁上生長著一種少見的蕨類。外觀似毽子,葉片邊緣有羽狀深齒,形態與《福建植物志》中記錄的鋸蕨相近。
通過圖片鑒定發現,劍羽蕨與鋸蕨有明顯差異:前者葉片兩面光滑,孢子囊著生于中肋兩側,羽狀深裂未達中肋,常生長于蔭濕的溪邊巖壁上;后者主要生長在林中的樹干,葉片被暗棕色長剛毛,孢子囊群為圓形至橢圓形。
在隨后的考察中,調查人員發現戴云山保護區海拔1000米以上的溪邊巖壁上,不時都能看到劍羽蕨的身影,有的還集群分布。由于其常與苔蘚植物混生,且植株矮小,不顯眼,之前才未被關注到。
梅氏壁虎
梅氏壁虎為調查人員夜間值守觀察金斑喙鳳蝶羽化過程時意外所獲。其個體比原尾蜥虎(普通壁虎)大很多,體長近20厘米,與我省有分布記錄的中國壁虎、黑疣大壁虎和蹼趾壁虎等個頭相近。尾部組織送往福建師范大學進行分子分析試驗后,確定其為福建省新紀錄。
黃地錘菌
黃地錘菌屬蠟釘菌目、地舌菌科、地錘屬,子實體小,似蠟質,子囊果半肉質;頭部扁半球形或舌狀,一側有條縱溝紋,邊緣內卷;柄近圓柱形,或有扁壓或淺凹窩,淡黃色。
戴云山保護區地處福建兩大山脈之一——戴云山脈中段主峰部位德化縣境內,屬于森林生態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區內森林覆蓋率達94.5%,主要保護對象為東南沿海典型的山地森林生態系統;重點保護對象是我國大陸東南沿海分布最南端、面積最大、保存最完好的黃山松林,重要的昆蟲和植物模式標本產地,蘭科植物資源以及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和瀕危動植物物種。
今年6月,為全面了解區內野生動植物等資源情況,深入研究對比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為保護區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數據支撐和科學決策,戴云山保護區啟動新一輪生物資源本底調查項目。項目由廈門大學牽頭,福建師范大學、福建農林大學、閩江學院和南昌大學等高校專業科研團隊及保護區工作人員分8個專項開展。(記者 張輝 通訊員 黃雅瓊 文/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安溪鐵觀音春茶進入采制黃金期2025-04-29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