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界碑
在德化蓋德鎮鳳山村,村部附近的千米高山——雪山上,有兩座古代界碑,一座是明代立的,一座是清代立的。有意思的是,兩座界碑顯示的分界地名并不相同。近日,筆者登上雪山,探訪這兩座見證了時代變遷的界碑。
兩座界碑中,較大的一塊高1.97米,寬92厘米,厚24厘米。一面刻有“德化縣界”四個大字,另一面刻有“永春縣界”四個大字。雖然年代久遠,風化嚴重,依稀還可辨認碑側“萬歷年”字樣。離該界碑不遠處,還有一塊立于清光緒年間(公元1875年—1908年)的界碑。此石碑規格比明代石碑小,做工較為粗糙。右邊豎書刻“光緒元年十月 日建”。中間正文“永春州”“德化縣”同等并列名下,刻寫“交界碑”字樣。左側落款豎書“永春州翁督同德化縣陳 立”。石碑上方額頭刻寫“上漈鄉屬州轄 儒山鄉石碑格屬德轄”字樣。
兩塊界碑為何有兩種說法?明萬歷系明神宗年號(公元1573年—1619年),大的明代界碑顯示,當時德化、永春兩個“縣”隸屬泉州府管轄。而小的清代界碑,德化還是“縣”,永春成了“州”。原來,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永春縣被升為福建布政使司直隸州,稱永春州。把原來屬泉州府的德化縣劃歸永春州管轄,直到民國初年撤永春州,兩縣重歸泉州管轄。兩塊古界碑,見證了行政區劃的變遷歷史。
(徐藝星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