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畝的大棚,只要2個人就能管理;每寸土壤的下方都安裝了高科技的傳感器;土肥不足時,系統會發出指令,自動補足肥水……記者看到,這樣一個智慧大棚正在德化縣三班鎮的奎斗村進行建設,建成后將有望成為我省最大的山地智能溫控大棚。
逐漸興起的物聯網農業
百畝大棚實現無人值守
走進正在建設中的大棚內,它給記者的第一印象是:“高大上”。占地250畝,高近10米,全鋼結構的支架,讓人一下就能感受到它的不凡。“這可不是它的全貌,等基礎設施建設完畢后,我們會引進全套控制系統,這里很快就會變成一個農業智能工廠。”這片大棚的所有者、德化縣道畋智慧農業科技公司現場負責人陳軍輝笑著說。
陳軍輝表示,大棚將引入物聯網技術,在每寸土壤下方架設傳感器,并在一定區域內設置控制中心。“通過控制中心,系統會自動識別每個地塊的水分和肥力情況,并通過內置的傳感器和土壤感應器來進行一系列的農事活動。”陳軍輝舉例說,比如某塊土壤的肥力不足時,土壤下的感應器會發出報警,系統識別后會傳達到控制中心,控制中心則根據設定的程序,傳達作業量到土壤附近的水肥設施,自動進行土肥補給。
“不僅供肥中心是全自動管理,澆水設備也分為上下兩套,上面是噴灌,地下是滴灌,都是智能化的;大棚上則裝有各種各樣的傳感器,實時監控棚外天氣,以及棚內溫度、濕度和農作物的生長情況。系統能夠感應到細微變化,然后進行數據分析,并發出警報。”陳軍輝告訴記者,在這樣一個大棚里進行農業生產,將改變傳統的農事活動,種地再也不用“看天吃飯”。此外,人工也節省了很多,近百畝的大棚只需要2個人進行管理,甚至可以實現無人值守。
陳軍輝表示,這片智能大棚于去年開始建設,再過幾個月就能夠建設好,建成之后將成為我省最大的山地智能溫控大棚。
開啟泉州農業新時代
智慧大棚之所以能夠實現無人化、自動化,依靠的是先進的物聯網技術。據悉,物聯網是建立在互聯網基礎之上,通過各類傳感設備而建立起來的,實現物與物之間信息傳輸與交流的信息網絡。物聯網在農業上的應用,則是智慧農業的一大表現。
記者從有關方面了解到,在泉州,對于農業物聯網的使用,并非只有道畋一家,在果蔬、茶葉、食用菌、畜禽養殖等領域,也出現了眾多示范企業。
“采用高標準自動化灌溉系統,即使是遠在外地,也可以知道林地里的砂糖橘是不是‘口渴’了。”永春湖洋鎮東泰蘆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鄭義勇也把物聯網應用到現代農業中。“通過物聯系統,可以自動控制或手動控制水肥自動化灌溉系統,管理人員在管理區監控中心或異地,能夠直觀監視或遠程控制灌溉施肥情況。”鄭義勇稱。
南安綠億食用菌種植公司相關人員也表示,物聯網技術應用到食用菌種植中,通過控濕傳感器、控溫傳感器等設備,收集食用菌生長時的實時數據,并根據設置指令自動作出反應。“食用菌‘口渴’了,信息會反饋到自動噴淋設備,設備就會開始噴淋。”而應用物聯網技術,既確保食用菌能夠在最適宜的環境中生長,又解決了菇農不能隨時照看食用菌生長情況的問題。
業內人士認為,隨著越來越多的農業企業加入到物聯網大軍當中,“智慧農業”將開啟泉州農業發展的新時代。
(來源:僑鄉科技報 記者黃毅文/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安溪鐵觀音春茶進入采制黃金期2025-04-29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