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方與兒子一起喂雞
“愚公”移山 3年換來60多畝“風水寶地”
面對這塊怪石橫臥的荒地,為治病已花盡積蓄的父子倆不免有些忐忑,籌集資金動用挖掘機作業的想法已不再可能實現。
動工之前,父子倆決定先在荒地上先搭個遮風擋雨的簡易房子,用于留宿和做飯。同時也避免來回奔波和防止野豬騷擾。
而接下來一天到晚開溝挖渠,荷鋤平整的體力活對于這對加起來已超過110歲的父子來說艱難超乎想象。盡管自己年近古稀,兒子也腿腳不便,但方石泉老人對生活還是充滿樂觀,用他的話說“沒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回憶當時的日子,老方微笑地告訴記者,每每傍晚收工后,一臺舊式收錄機成為我們父子最好的伴侶。晚飯過后,經常播放南音或上世紀80年代的流行歌曲,面對大山深處,縱聲高歌。
一邊平整清理荒地一邊種上油茶樹,3年時間,他們硬生生地把荒山野嶺開發成幾十畝的山地,其中拋荒田地16畝,水田8畝,荒雜木草地50多畝,而種上的油茶樹就有30多畝。
小雞剛孵出來,方志春每天都要做好消毒,仔細查看長勢
“月子”黑雞 成為新媽媽們的專寵
如今,一米多高的油茶樹沿著山坡一路排開,綠色蔥郁,再過一兩年,這些油茶樹就可開花結果了,今后便有一筆可觀的收入。而方石泉老人則經常站在自己的這塊 “風水寶地”上,感受眼前的山光水色,觀察油茶樹的生長狀況。同時,如何“見縫插針”的再種植業也成為了老人思考的方向。
所有的艱難困苦已仿如眼前的霧嵐飄散,但創業的咸澀記憶依然深刻。方石泉老人回憶起當年建房時說:“為了節約成本,我只好自已當木匠,房屋上的橫梁,就是我們父子倆一根根架上去的。我站在木梯子上,孩子扶著另一頭,你也許能想像到那種難度。還好,雖然我有些年紀,但干起活來還是可以的。”
自從搬進一層磚混結構的房子后,方志春總算有個落腳點。為了實現父親的愿望,他決定從家雞養起。
起初,在父親的授意下,小方只養了10多只普通的家雞。為了進一步發展飼養規模,他專門到縣畜牧等部門學習飼養、防疫技術。采訪時,他正在孵有著上千只小雞的棚舍里,逐一檢查小雞的健康狀態。而當記者表示想進一步留下來觀看時,他卻擺手拒絕了,他說:“小雞的免疫能力低,外人進入有時會帶入病菌,對小雞來說是致命的。”此外,記者還注意到,在原來居住的簡易房子里,方志春已圈養了上百只的豚鼠。
在談到這些放養的黑雞是否會遭到野獸襲擾時,小方說,上千只黑雞放養在山上,最怕的是老鷹,每年要損失10多只。現在老鷹還時常來襲,他一開始是想到“綁假人”嚇唬、放鞭炮驅趕,但時間久了就沒作用了;倒是現在滿山跑的黑雞變聰明了,一見天空上有老鷹盤旋,帶頭的大公雞就會發出警報,雞們聞訊即作鳥獸散,但偶爾還是有大意的黑雞難逃厄運。
小方告訴記者,近年來,有些人知道我在雷峰養黑雞,特別是哪戶人家坐月子,就會特地聯系讓我送上黑雞。“記得剛開始還有人懷疑說,那個殘疾人哪會養雞?八成是從哪個飼養場販過來的飼料雞吧”。
如今,憨厚老實的方志春回想過去卻笑著說,現在城里不少“坐月子”的人家,就專要我養的黑雞。
適應改變,今后發展之路一片光明
臺灣曾仕強教授曾在《易經的奧秘》書中說過:“伏羲八卦告訴人類宇宙的狀況,讓人類知道怎樣去適應和改善。” 也許,正是方石泉老人深諳此道,才讓他懂得去適應和改變。
2014年4月,在取得政府批建住房的正式文件后,老方又在平房后面建起一幢兩層水泥樓房,雖然還沒裝修,但已經有了照明設施。
談到今后的發展時,方石泉表示,準備再用3年時間擴種20多畝油茶樹,建一座養魚的小型水庫,計劃再種上楊梅、臺灣柿以及黃花金桂、白牛奶籽等經濟作物。過段時間,在外出海行船的大兒子方志輝和媳婦也決定回家協助創業管理。
目前,方石泉老人帶領身殘志堅的兒子開發荒山,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初具規模;盡管發展的道路上還有許多制約因素,但相信父子倆都相信在今后發展中一定會得到改善。
不過,對于已近古稀的方志春來說,從鄉村里來,再回鄉村里去,他心里更充實了,道路也更明確了。如今,縣城近在咫尺,在這似遠似近的山村,在城市與鄉村之間,他能守住這份寂寞和勞動成果,應該說本身就是一種收獲。(記者 顏財斌 通訊員 戴暉 王雙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