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于北宋太平興國年間的太平宮窯,雖在時代的變革中曾被停燒、荒廢多年,而近年來,它被拂去歷史的塵埃,修整復燒,重新煥發出了紅火的生命力。
太平宮窯位于丁墘村鳳翥山下,誕生于公元980年北宋年間,其制瓷史跨越宋、元、明、清、民國和新中國六大時期,新中國成立后到1989年,這里曾是村辦的瓷廠,村中有許多人在這里做工謀生。泉州市人大代表、丁墘村村委會副主任李文芳說,他的媽媽和舅舅就曾是瓷廠的彩繪工人。
丁墘村村委會副主任李文芳:
小時候我隨著媽媽也經常在太平宮窯這邊玩耍,當初整個丁墘村大約有1/3的人口是以在太平宮窯這邊做陶瓷胚、繪畫謀生,但是在九十年代,因為窯業改革,改燒電、燒天然氣,柴燒就停止了,這個過程它荒廢了三十多年。
2018年上任后,李文芳來到太平宮窯,看到雜草叢生、廢墟一般的龍窯,他的心中隱隱作痛,作為土生土長的丁墘人,這里曾留給他太多兒時的記憶。
丁墘村村委會副主任李文芳:
我到了現場的時候看到的太平宮窯整個是一片廢墟,兩個窯已經部分倒塌,上面長滿了荒草和雜樹,整個瓷廠已經變成了一個垃圾場,我看了非常心痛,第一,它承載了丁墘村曾經的一個瓷業和村民生產生活的一大場景,另外一個,德化窯已經成為世界遺產,龍窯是非常寶貴的文化資源,柴燒技術又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好這個文化遺產非常重要,對于它的保護刻不容緩。當下,李文芳便決定復興這條龍窯,在他與各界人士的多方努力下,2022年12月3日,太平宮窯成功點火復燒,沉寂了34年的龍窯記憶被重新喚醒,千年古法柴燒技藝重現在世人眼前。
如今,站在太平宮窯窯口往上看,整條窯就如同依山靜臥的長龍,古樸神秘,從窯門進去,可見里面整齊碼放著窯具,空氣中散發著陣陣濃郁的泥土和火燒的味道。李文芳告訴記者,整條龍窯坡度約19度,窯內設有34級臺階,這樣是為了能夠借助山勢讓熱流自然向上抽吸,使柴火燒至1300-1400攝氏度的高溫,從而滿足燒瓷的條件。
一窯起,萬物興。隨著幾次復燒出窯,太平宮窯賦予了窯品新的價值與內涵,其燒制出的太平壺、秋月壺、高足杯等大師窯品,每一件都猶如經歷了時間的洗禮,承載著古老文化的印記。此外,窯旁的創客空間、體驗空間也都被設計成龍窯造型,常年向周邊陶藝愛好者、青年創客開放。接下來,太平宮窯品牌還將結合多個文旅項目,定期舉辦陶瓷市集、藝術展覽等活動,讓更多人參與到傳統文化復興當中來。
丁墘村村委會副主任李文芳:
未來我們將以太平宮窯這個世界遺產的見證者、活化石為基地,開展閩臺兩岸的陶瓷文化交流、世界陶瓷文化交流,另外圍繞著太平宮窯,我們建設有手拉坯、彩繪等研學藝術交流基地,還建立了藝術交流空間、青創空間。第二期,我們在這個基礎上,還要打造一個藝術酒店,打造藝術交流基地和窯的博物館,包括餐飲、民宿、深度體驗、AI創作等等,打造成一個國際級的藝術交流創作基地。
(顏煜 郭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