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德化縣通過實施“小縣大城關”發展戰略,實現以大整合大保障推動農村人口市民化,發展至今,縣城有陶瓷企業4000多家,城鎮化率達78.8%,集中了全縣三分之二的勞動力。那么,針對鄉村人口較少的短板,德化縣如何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發展的呢?我們一起去了解一下。
泉州工藝美術職業學院陶瓷藝術系輔導員 鄭巧玲:南斗村是我們學生的寫生實踐基地,同時也是校地合作助推鄉村振興的實踐點。這是我第四次帶隊來到我們的南斗村,每次來都覺得這邊景色越來越漂亮,此次來進行一些墻繪的寫生,為村里面的微景觀添磚加瓦。
走進國寶鄉南斗村,隨處可見富含陶瓷創作元素的微景觀,村落里的白墻黑瓦、小橋流水顯得古樸靜謐。國寶鄉南斗村占地面積9.7平方公里,戶籍人口近2200人,但常住人口僅280多人。面對鄉村人口較少的短板,南斗村以黨建引領,與毗鄰的內坂、祥云兩村抱團發展,盤活農村閑置民房,建立南斗片區“黨建+”鄰里中心,加快補齊基礎設施短板,提升村居品質。建成了游客服務中心、宿溪南斗民宿、紅色書屋,云溪棧道、美化村道5公里等,推動南斗片區研學農旅產業配套基礎設施從無到有、從有到優。
福建省教育廳派駐泉州市德化縣國寶鄉南斗村黨總支第一書記 林曦:我們通過邀請清華大學等高校專家,系統開掘了南斗片區的紅色、陶瓷等文化資源,打造形成了“研學+紅色”等四大課程和黨建團建、素質拓展、陶瓷手作等多種業態,組織開展了農事采摘節、稻夢趣玩節、游擊戰體驗等活動,實現了從賣產品到賣風景、賣文化、賣體驗的產業升級,推動南斗片區振興發展走上了快車道。
今天的南斗村,已成為福建省、泉州市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高校書畫寫生基地和紅色旅游勝地,僅2023年來訪游客就有近萬人次。
在此基礎上,德化串聯起國寶鄉佛嶺村、南斗村和雷峰鎮李溪村、潘祠村4個村,將線路上的山海田林自然生態景觀和“戴云山筑”精品民宿群,傳統農耕古村落、李溪“耕牛民俗文化節”等人文景觀串點成線,打造出一條具有德化特色的鄉村旅游精品示范線。
除了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德化在鄉村產業振興上也持續發力,培育了春美鄉黃花菜、上涌鎮德化梨、湯頭鄉刺葡萄等“一鎮(鄉)一業”,以及11個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8個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獲評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整體推進試點縣、全國休閑農業重點縣等榮譽稱號。去年,新增德化益家農業有限公司、福建省春秋刺明珠葡萄酒莊園有限公司兩家省級農業龍頭企業。
德化縣春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徐昌毅:這幾年,我優先安排當地200多名村民就業,累計發放工資5000多萬元,為本地留守老人、經濟困難戶等發放慰問金200多萬元,這片土地上的村民真切地享受到了鄉村振興的成果。
以點帶線、以線成面,“線”上發展效益日益凸顯,德化進一步推行“黨建引領跨鎮聯建”工作機制,將城區外的16個鄉鎮組成“東部片、西南片和西北片”3個片區,推動整鎮整片整域全面提升。
德化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張佰凌:我們堅持“點線面”三位一體,持續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培育全國鄉村旅游線路,串聯起東線石牛山、西線九仙山風景區和鄉村振興示范線,打造德化版的“綠野仙蹤”,吸引更多資本、技術、人才等要素往鄉村集聚,推動鄉村農文旅融合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隨著跨鎮聯建的創新實踐,鄉村振興戰略在德化這片充滿生機的土地上煥發出新的活力。黨建引領下的跨鎮聯建,不僅打破了地域限制,更實現了鄉村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為實現鄉村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注入強勁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