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省縣域重點產業鏈暨低效用地再開發等工作安溪現場會召開,安溪縣炭坑內片區產城融合品質提升項目作為典型案例作經驗交流,為全省其他片區開發提供了有益的參考。
近年來,安溪縣將經營城市理念貫穿炭坑內片區低效用地盤活和更新改造全過程,煥活空間生產力,“向山向上向下”要空間,做優配套,立體開發,推動低效工礦區向高端產業示范聚集區蝶變升級,為全縣、全市乃至全省的低效工礦區的盤活利用提供一個可借鑒的“安溪樣本”。
因地制宜
洪澇隱患河谷變身連片可開發用地
今年7月,位于炭坑內片區內的炭坑溪通過治澇工程驗收,在汛期有效發揮區域防洪排澇等綜合效益。
炭坑溪流域位于城廂鎮,發源于古山村和經嶺村交界處的五峰山,流經城廂鎮古山村、鳳城鎮同美農場中寮村后,于城關河濱南路鐵索橋下游匯入西溪。歷史上,炭坑溪流域因中上游地處中低山地,河道坡度大、彎曲多,瞬時洪峰流量大,洪澇災害時有發生。
在片區改造中,安溪縣統籌考慮交通、水利、市政、資源等多方面因素,開展低效水利設施整治。2022年5月,炭坑溪片區治澇工程開工建設,建設內容主要包括新建排洪隧洞、攔河壩、古山支流隧洞、明渠和生態補水管道等,項目總投資1.58億元。
“炭坑溪片區治澇工程項目是高水高排的項目,在炭坑溪上游筑壩攔水,將溪水從原排入大龍湖改為排入另一側的藍溪,按照百年一遇的防洪標準設計治澇工程,確保徹底解決炭坑溪下游洪澇隱患。”該項目負責人劉典金介紹。
針對山區城市項目建設土方消納難問題,結合地形地勢,因地制宜,將炭坑溪改造后的廢棄河道用于土方回填消納,預計可消納填方395萬立方米。“按填方市場價30元/立方米計算,可節省開支近2億元。”劉典金介紹,借助這一方法,既解決土方消納難題,又有效節省財政支出,讓廢棄河道變為寶貴資源。
炭坑溪水治理不僅解決內澇和防洪風險,還實現了“向山”要增量空間。在實施治澇工程建設中,將原本惡劣的河谷地形地貌轉化為平坦連片的可開發用地,新增317畝土地,騰挪用于規劃建設新片區、增加土地出讓收入。據悉,按前期已出讓商住用地單價約740萬元/畝計算,新增土地預計可增加財政收入約23億元。
產城融合
打造鏈接新質生產力的工業“主陣地”
改造后的炭坑內片區,正逐步實現從低效工礦區向高端產業示范聚集區蝶變升級。
當車輛行駛至高速安溪出口新連接線,路兩旁不時出現的鑄銅、鑄鐵等工藝作品,將鐵觀音、藤鐵、冶鐵等文化元素融入路網建設中,展現安溪縣“三鐵三世遺”的名片。
煥然一新的交通路網,是安溪縣炭坑內片區盤活低效用地、推進片區更新改造的先行工程。炭坑內片區規劃總用地面積1.65平方公里,總人口2.1萬人,致力于打造生態居住區、活力商業區和創新產業區。
交通路網的建設,為這一目標的實現奠定了堅實基礎,在整合既有通道的基礎上,全力推進高速安溪出口路網工程建設,高速安溪出口到中心城區只需3分鐘。同時,在二環交叉點實行“下穿車行通道+下穿人行地道+遠期預留高架橋”方案,巧妙利用夾層空間,在解決交通安全隱患的同時,發揮展覽展示、主題宣傳等“立方”效應,打造成為城市新的重要文化節點。
隨著交通的不斷優化,炭坑內片區的產業發展也迎來了更新迭代。改造后的炭坑內片區堅持“工業園區姓工”原則,將城區低效工業用地騰退至“大三環”交通工程沿線集聚,精準引進中關村領創信息產業園和稻興光合(泉州)制造中心2個高新項目園區,全力打造以電子信息行業龍頭企業為主、鏈接整合上下游產業資源的新質生產力“主陣地”。
不僅如此,結合產業園區建設,還將打造“全時段、全業態、全方位”品質生活服務區。目前,炭坑內片區正加快推動生態、生產和生活空間融合,規劃新增布局2所中小學、2所幼兒園、1處文化設施、2處郊野公園和2處公園綠地,以及2處高品質商務辦公、2處商業中心和多處沿街商業業態。
“以龍湖山體育公園、生態林、山體公園為生態軸線,將自然景觀融入城市之中,將該片區規劃建設為生態居住區、創智產業區、復合活力區。”縣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該片區正加速形成“一軸引領、三心輝映、三帶互聯、三區共榮”的整體空間結構,各個區域相互呼應、協同發展,共同繪制出一幅產城融合的發展藍圖。(記者 黃梁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