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來,茶鄉大地龍文化源遠流長,“龍元素”隨處可見。近日,記者從“中國·國家地名信息庫”獲悉,全縣記錄在檔的“龍”地名達274條,不少地區、村落、道路等與“龍”密切相連,保留大量珍貴的歷史掌故和民間記憶,內含豐富的歷史淵源和文化底蘊。
山川湖澤
隱“龍”跡
從頂天立地的“龍柱”,到飛檐翹角的龍王廟,再到與龍相關的民俗活動……茶鄉古跡中,“龍”依舊扮演著重要角色,騰飛于宮廟殿宇。“廟宇大門或裝飾當中,龍作為‘靈物’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縣博物館館長易曙峰如是說。
清水巖殿宇前鑿刻兩根翔龍蟠柱,雕工精巧、條紋流暢,內殿雀替精雕細琢,飾有龍鳳。安溪城隍廟舊廟殿外的盤龍石柱威風凜凜,屋檐翹脊裝飾以雙龍搶珠,襯以人物、花草,五彩鮮艷。坐落于城廂鎮的福美宮,門前盤龍坐獅、麒麟獻瑞,屋頂琉璃寶蓋、騰龍翔鳳。
記者了解到,民間自古有龍王信仰。參內鎮鎮東村曾建有一座千年龍王廟,又名“龍潭廟”,從前專門供奉四海龍王、龍王娘娘及日、月星君等諸神。清乾隆《安溪縣志·雜記》引用《宋志》時稱“參村龍潭廟,方二丈余,側有大石,遇禱雨時,龜見則旱,蛇見則雨。”于是,一旦遭遇久旱不雨或久雨不止時,當地官府或民眾便紛紛到龍王廟燒香祈愿,祈求龍王治水,風調雨順。
相傳,南宋淳熙十一年安溪大旱,禾死地荒、粒谷無收,源自今天后垵磚文村顯應廟的兩千多名信眾,三步一跪、七步一叩,直奔參內龍王廟祈雨。頃刻間,天空黑云密布,狂風大作,下起了傾盆大雨,全縣旱情得以解除。
除了龍王崇拜,還有許多“龍元素”分布于其他寺廟古觀的稱謂中,如蓬萊鎮的龍顯堂、龍門鎮的龍塘廟、蘆田鎮的龍山寺等,多數以村莊、山峰為名。另外,清水巖北坡的瞰龍亭是清水巖一大勝景,據說居此亭中北眺,千帆競發,火車如龍。
記者:陳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