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以前有所謂門蔭和任子制度,即使隋唐以后建立了科舉制,當官靠讀書,但那只是皇帝老兒選拔人才多了一條道而已,“子憑父貴”的事依然大行其道。于是,高官子弟憑借祖上的功績、地位,得以循例擔任官職。蘇洵《上皇帝書》說得很透徹,任子制度,即是“信其父兄而用其子弟”。在那個時代,嘴上喊著“俺爺是某某高官”,“俺爹是某某高官”的人,是很牛的。
隋唐以前有所謂門蔭和任子制度,即使隋唐以后建立了科舉制,當官靠讀書,但那只是皇帝老兒選拔人才多了一條道而已,“子憑父貴”的事依然大行其道。于是,高官子弟憑借祖上的功績、地位,得以循例擔任官職。蘇洵《上皇帝書》說得很透徹,任子制度,即是“信其父兄而用其子弟”。
在那個時代,嘴上喊著“俺爺是某某高官”,“俺爹是某某高官”的人,是很牛的。俗話說,“老子英雄兒好漢”,他們從小就和自己成功的長輩呆在一起,耳濡目染,見多識廣,這種經(jīng)歷能讓他們在某些方面大大超過草根出身的人。
網(wǎng)絡配圖
對于有個好爸爸的子女來說,如果自身有真才實學又謙虛謹慎,那么他的“官二代”身份,確實比寒門子弟更容易獲得成功。比如曹操的父親是漢朝國防部長,李鴻章的父親李文安和曾國藩是進士同年,曹操憑借其父親的關系踏上仕途;李鴻章很早就拜在曾氏門下,因此才得以飛黃騰達。他們二人成功,固然有個好爸爸,但也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有抱負和真才實學。
但是,歷史上也有很多豪門子弟因其優(yōu)越的家庭背景,坦蕩的仕途,及父母的溺愛,而導致一個通病,就是清人吳汝綸說的,“習于驕恣澆薄”,結局卻不妙。歷史上大多數(shù)開國皇帝都能輕徭薄稅、愛民如子,但其后代奢侈享樂,橫征暴斂,最后導致丟失江山的大有人在。比如,有名的隋煬帝、唐玄宗等等,至于魏晉南北朝、五代十國時期,朝代都很短命,如此情形就數(shù)不勝數(shù)。
爸爸是皇帝的尚且如此,如果是皇帝手下的高官,那就更不用說了。如果攤上一個居高位但作威作福,自己也不知道收斂的話,那么結局會更悲慘。
唐朝王鍔歷任嶺南、河中、河東節(jié)度使,后來登上宰相高位。他在地方任職時,交給兒子王稷一項任務:充當“駐京辦主任”,用銀子為自己鋪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