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以來,福安市穆云畬族鄉虎頭村種桃大戶吳成生便開啟了“狂飆模式”。“桃子值錢,每天干活都特別有勁。”吳成生笑著說道,去年光是種植水蜜桃一項,他家就獲得近30萬元的收入。
作為虎頭村第一批種桃人,吳成生已有多年的種桃經驗。他告訴記者,過去水蜜桃的管護沒有科學技術,完全憑經驗及農戶間的交流,桃子產量、品質都不高,所以價格上不去。“當時家里種了4畝水蜜桃,每年入不敷出,也有了外出務工的念頭。”吳成生回憶說。
虎頭村位于白云山腳下,以山地為主,其特點是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無霜期年平均達256天,這種氣候和地質特點,十分適合水蜜桃發展。
“我們‘手握’土質、水源、氣候等種植水蜜桃得天獨厚的優勢,但家庭化小規模種植,加之缺乏科學引導,村里水蜜桃始終無法形成規模效益。”虎頭村黨支部書記吳樹燦回憶說。
如何破題?科技是關鍵。“我們找鄉黨委表達訴求,希望市、鄉兩級能給予我們指導。”吳樹燦說。隨后市里下派科技特派員廣泛開展標準化管理技術培訓,鄉里還邀請專家編制《穆陽水蜜桃栽培技術規范》,科學引導農戶剪枝、疏花、疏果,不久后標準化水蜜桃栽培技術示范基地也在村里建了起來,推廣土壤改良、綠色防控等標準化措施。
經過多年發展,水蜜桃已成為穆云畬族鄉的富民產業,去年全鄉水蜜桃種植面積1.2萬多畝,年產值達2.8億元,桃農戶均增收5000元以上。
穆云畬族鄉是個典型的農業畬鄉。“穆云畬族鄉工業基礎薄弱,企業少,想要拓寬致富路,必須圍繞‘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這條主線,以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為重點,促進畬鄉經濟發展。”穆云畬族鄉黨委書記倪惠萍說。
當地梳理全鄉產業振興的資源優勢和具體路徑,構建“2+N+旅游”特色產業體系,在持續壯大水蜜桃、刺葡萄等主導產業優勢的同時,因地制宜發展紅美人、臍橙等特色農業產業。當前,全鄉水果種植規模超過2萬畝,全產業鏈價值超30億元,形成主導產業做強做精、特色產業多點開花的局面。
在坂中畬族鄉江家渡村畬藥種植基地,記者見到闊葉林下種著的數千袋三葉青,郁郁蔥蔥,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畬藥三葉青,果實、莖、葉全是寶,具有活血祛風、抗炎、鎮痛、抗病毒、抗腫瘤等功效,市場供不應求。”村民雷清深迎上前來,熱情地介紹道。他告訴記者,近年來,由于畬藥受到市場熱捧,在村里的老畬醫指導下,江家渡村的村民們對傳統珍稀畬藥進行了育苗、研究、開發,畬藥種植逐漸成規模化、產業化,成為民族鄉村經濟發展新增長點。
2008年,福安市成立了全省首個畬醫藥研究發展中心。2015年4月,福安市頒布了《關于扶持和促進畬族醫藥事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對畬藥產業加大扶持力度。
“當前,福安大多數畬藥生態園和種植基地都以‘農戶+公司+合作社’的方式運營,合作社負責畬藥種植和收購,公司深耕運營和銷售,農戶通過土地流轉,不但可以獲得租金,還能在園內務工得到收入。”福安市畬醫藥研究發展中心主任鐘隱芳說,目前,福安市畬藥種植面積近4000畝,并先后建立8個畬藥生態園基地,共有5500多戶農民在林下套種畬藥材,年創產值超4億元。
康厝畬族鄉擴大杜家洋村壽桃與竹沃村黑木耳種植規模,推進鳳洋村畬藥園建設,坂中畬族鄉做強八角絲瓜種植、白鵝養殖等產業,彭家洋村著力發展新型水蜜桃、畬藥等種植項目,坑下村擴大特色優質蔬菜種植規模……
產業有特色,畬鄉促振興。近年來,福安在為民族鄉持續“輸血”的同時,還注重激發民族鄉自身的“造血”功能,大力實施民族鄉特色經濟發展扶持增收工程,建立以茶葉、水蜜桃、畬藥等優勢特色產業為基礎的17個產業示范基地和8個畬藥生態園。此外,引導大中型企業與23個民族村結對幫扶,延長共建村“一村一品”特色產業鏈條;將25個民族村列入《福安市促進產業薄弱村加快發展的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福安市領導、市直單位直接掛鉤幫扶產業薄弱村發展,大力培育民族村村集體經濟收入新增收點,村民致富之路越走越寬廣。(閩東日報記者 張文奎 通訊員 陳雅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