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4月2日訊(通訊員 陳玉師 林子越 林阿芬 閩南網記者 周怡楠 文/圖)一張方桌、幾把圓凳、一壺熱茶……傍晚時分,在長泰區(qū)林墩辦事處林溪村的古榕樹下,村民們圍坐一圈,你一言我一語,討論著村里大小事。
“無論是村里路燈的安裝,還是鄰里之間的矛盾糾紛,我們都會通過‘厝邊議事’來議一議,尋求更好的解決方式。”林溪村村民林老伯說,“厝邊議事”并不是什么正式的會議,它更像是鄰里間的一場家常閑聊,卻總能實實在在地解決問題。
談起“厝邊議事”的由來,時間還得回溯到2019年。
彼時的林墩正經歷產業(yè)轉型的陣痛,隨著石板材廠陸續(xù)關停,土地糾紛、勞資糾紛等問題如同雨后春筍般冒出。“繁雜的糾紛案件僅靠公家的力量難以完全解決,有些問題我們也不適合直接介入,所以難以得到有效解決。”林墩辦事處綜治中心負責人林志杰說。
在一次日常的走訪中,林志杰聽聞路邊的大樹下有村民在邊泡茶邊議論,于是便湊上前去了解情況。“連阿姨在近期因為空調外機安裝位置的問題與鄰居產生了矛盾,正苦惱不已,許多村民聽后熱心分享了自己的相同經歷及解決辦法,共同給連阿姨出謀劃策。”林志杰受到啟發(fā),順勢引導更多村民一同參與到這場“樹下茶話會”中,鼓勵村民們大膽說出自己生活中遇到的難題,倡導大家共享解決辦法。
林志杰受到啟發(fā),順勢引導更多村民一同參與到這場“樹下茶話會”中,鼓勵村民們大膽說出自己生活中遇到的難題,倡導大家共商解決辦法。
林溪村村民圍坐一起討論村中大小事
慢慢地,這種脫胎于閩南傳統“泡茶話仙”的議事機制,成了林墩各鄉(xiāng)村治理基層矛盾的一種新途徑。它沒有會議室般的正襟危坐,有的只是一泡好茶和幾張方桌條凳,鄉(xiāng)親們自然圍攏成圈,在厝邊頭尾(閩南語意為鄰里)的坦誠對話,古榕樹下、宗祠廊前、農家院里都能成為議事的場所。
“厝邊議事”核心在于“厝邊”二字,鄰里間憑借彼此深厚的情誼與充分的信任,能更深入地了解矛盾雙方的真實想法和訴求,從而提出有效的解決之道。村民林老伯便是這其中最熱心的“厝邊議員”之一,去年他親身參與了一場土地糾紛的調解。
“林溪有著幾十年的交情的兩戶人家,由于一方老人去世后,兩家因一塊地起了爭執(zhí)。一方堅稱地是對方家老人同意借地,另一方卻認為是對方強占耕地。”林老伯說。
很快,在各方的組織下,矛盾雙方圍坐在談心亭接受調解,林老伯帶領村民分別為雙方做思想工作。經過一番討論,最終解開心結,在綜治中心調解員的見證下,兩家人握手言和。當事人感慨:“若不是大家?guī)兔Γ@不知道還會鬧多久!”
這場原本可能對簿公堂的糾紛,如今得到了妥善解決,這無疑是“厝邊議事”強大效能的有力見證,避免了雙方可能面臨的更大損失和矛盾的進一步激化。
從路燈維修到土地糾紛,從信息互通到鄉(xiāng)風建設,“厝邊議事”無所不談,無所不議。如今林墩各村設立的議事點,已成為基層矛盾的“解壓閥”。2024年通過“厝邊議事”平臺,成功調解各類矛盾糾紛100多起,調解成功率高達 98%以上。
作為林墩“我的鄉(xiāng)村我做主”基層治理的重要實踐,“厝邊議事”只是長泰區(qū)眾多創(chuàng)新模式之一。在長泰區(qū),“我的鄉(xiāng)村我做主”活動遍地開花,形式層出不窮,村民參與熱情高漲,從人居環(huán)境整治到鄉(xiāng)村產業(yè)布局,從公共服務完善到鄉(xiāng)風文明建設,村民智慧不斷匯聚,形成強大合力。如今,長泰區(qū)各地凝聚力日益增強,發(fā)展動力愈發(fā)強勁,正憑借“我的鄉(xiāng)村我做主”這一有力抓手,朝著鄉(xiāng)村全面振興的目標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