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7月19日訊(通訊員 沈尹祺 閩南網記者 張恩培)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2021年7月以來漳州市、詔安縣各級部門下派到官陂鎮駐村第一書記踐行“四下基層”,緊盯群眾“關鍵小事”、辦好民生“頭等大事”,用“真心”換“振興”,組織發動全鎮各村黨組織和廣大黨員著眼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不斷增進干群關系、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截至目前,官陂鎮榮獲省級鄉村治理示范村2個,省級鄉村治理示范村1個,高級版“綠盈鄉村”稱號1個。
真抓實干,變“群眾呼聲”為“行動哨聲”
民有所呼其有所應,項目建設擲地有聲。從補短板到強基建再到促提升,駐村第一書記通過實地走訪、黨員座談、群眾調研等方式,詳細羅列群眾需求清單,并以此為依據向所在派出單位、派出領域等積極爭取相關補助資金,三年內共籌措資金2344萬元,實施生產經營、基礎設施建設、社會事業發展等項目71個,甬莞高速連接線、新徑便民服務中心、羅大田道路等一批惠民項目建成落地。
民有所呼其有所應,助教興學振奮人心。群眾關注什么,他們就做什么。第一書記抓住官陂尊師重教氛圍濃厚的優勢,牽住提升教育促振興這一“牛鼻子”,深入校園和鄉賢家中,積極引導各村成立教育促進協調機構,推動全鎮形成了“1+15”助教興學促進會格局,幾年間累計帶動籌集資金近千萬元,獎教獎學465萬元惠及師生4000人次。
真情實感,變“群眾心事”為“手中實事”
急民之所急,甘當群眾“保潔員”。好的居住環境是群眾最急切心愿,駐村第一書記立足農村實際,利用鄉村黨校平臺,組織兩委干部學習1499人次。通過召開自然村群眾座談會、黨員大會、走訪老黨員等方式,用群眾的語言將“清溝掃地擺整齊、拆舊拓新整漂亮”講給群眾聽,以帶頭干的毅力落實“門前三包”機制,創新“垃圾不落地”、“三零拆舊”等模式破解人居整治難題,扭轉了“干部干、群眾看”被動局面,建成了鳳山樓、“母子”榕樹公園、田美樓鄉賢廣場等一批人居環境治理標桿。
憂民之所憂,甘當群眾“調解員”。穩定是發展的前提,駐村第一書記主動融入官陂鎮三支調解隊伍,圍繞信訪調解、12345案件處置、平安宣傳、普法宣講、社會治安重點整治等八件大事,傾情服務,切實把問題解決在基層、化解在萌芽,有序做好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2021以來,參與調解信訪事項、矛盾糾紛等201起,化解率100%,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142個。
真心誠意,變“心愿清單”為“致富清單”
聚焦“引、留、用”,挖掘本土人才潛力。鄉村要振興,人才是根本,駐村第一書記帶領黨支部通過“自薦、黨員推薦或組織推薦”等方式,發展黨員27名,培育村級后備力量22名,挖掘鄉賢862名,成立村級鄉賢促進會11個,設立鄉賢說事議事廳11個,實現注冊登記、黨組織和黨建入章等5個100%全覆蓋,推動官陂本土人才庫不斷完善。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產業發展需要資金,駐村第一書記直面資金短缺問題,引導鄉賢投工投勞投資,將民間資本轉化為民生資金,撬動鄉賢近600萬元建設青梅機耕路,打造光坪、新徑、吳坑等近萬畝青梅優質標準化基地。培育農村創業致富帶頭人32人,推動鄉賢成立青梅貿易公司、合作社、家庭農場等26家,以商引商,吸引榮棋等近12家企業直接設點收購,2024年青梅產量較往年增產10%以上,青梅果農戶均增收4000-5000元。
三年期滿,官陂駐村第一書記早已“駐”進了群眾的心里,他們用"真心"換"振興",留下了“一長四員”土樓治理、“三零拆舊”人居整治、“1234”項目工作法等一批黨建品牌;他們集聚個人和派出單位的無限智慧,立足各村不同的資源稟賦、人文風貌和發展基礎,全力推進了駐點村的全面振興發展,也為官陂的群眾埋下了迎接第七批駐村第一書記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