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6月14日訊(閩南網記者 周怡楠 梁政 陳惠容 文/視頻)時逢中高考,近日,漳州多部門紛紛開展噪聲整治專項行動,為中高考考生保駕護航,引發大家關注,不少網友直呼:想靜靜,為什么這么難?
閩南網記者梳理發現,從今年年初至今,僅漳州市區,就有十多家企業因建筑施工噪聲污染問題被罰。其實,不單單是建筑施工的情況,在日常生活中,噪聲擾民的問題無處不在。例如,交通擁堵時,個別車輛長時間持續鳴笛;夜間廣場上,大媽們高分貝的廣場舞樂曲;深夜寢室樓下,燒烤攤中那劃拳買醉的嘈雜;公共場所,旁若無人的手機外放聲……這些噪聲無孔不入,時刻伴隨并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事實上,漳州在2022年就印發了噪聲污染防治法部分條款部門職責清單,針對不同類別、不同場景的噪聲污染進行監管。同時,近年來,漳州市城管、生態環境等多個部門,也持續開展“靜夜守護”行動,為市民創造更多寧靜的空間。
不過,有網友表示,日常監管中,職能部門針對企業的罰款大多“不痛不癢”,以致于出現個別企業反復擾民、接連被罰的案例,同時,針對非企業主體的噪聲污染,也多以勸阻、制止為主,收效甚微。正如漳州市城管局相關負責人所言,由于個人噪聲污染存在突發性強,取證難等特點,屬于動態污染,因此該類噪聲污染也多以勸導為主,少有處罰案例。
人欲靜而音不止。噪聲擾民,看似是一個小問題,實則也反映出公民的公德和素養,體現一座城市文明程度的高低。只有人人自覺、共同維護,才能真正減少噪聲污染。同時,政府和相關部門也應該加強監管力度,提高違法成本。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實現“想靜靜”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