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11月15日訊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改革如何在關鍵領域有關鍵突破,剛剛閉幕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向外界傳遞出鮮明信號。
全會指出,必須完善立法、明確事權、改革稅制、穩定稅負、透明預算、提高效率,建立現代財政制度,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要改進預算管理制度,完善稅收制度,建立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制度。
“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科學的財稅體制是優化資源配置、維護市場統一、促進社會公平、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制度保障。但目前我國的財稅體制存在一定程度的扭曲現象。公報提出建立現代財政制度,實現預算的透明,這是我國下一步財政體制改革的方向。”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王小廣說。
“當前的財政體制,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國家財政資源的錯配。下一步必須推進預算體制科學化專業化及事權財權的明晰,建立現代財政制度。這與三中全會提出的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一脈相承。”G20與新興國家發展戰略研究中心主任張其佐說。
專家認為,由于目前事權和財權不匹配,一些地方政府面臨著該干的事情沒錢干,不該干的事情借錢干,嚴重影響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財政體制改革已到了不得不改的關鍵時刻。
“目前我國存在著事權和財權不匹配的問題。對地方政府而言,缺乏主體財政收入來源,同時承擔了較大的支出責任,對此公報提出建立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制度,實屬財政體制改革的一大突破。”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部部長馮飛說。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