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7月6日電 (張尼)6日在北京發布的一份報告指出,北京人口老齡化、老齡人口高齡化迅速發展。到2020年,北京市80歲及以上高齡老人將增至約60萬人,迫切需要大力發展醫養融合服務,但醫療保健水平低、資源不足、政策落實不到位三大難題成為障礙。
資料圖 董海霞 攝
6日,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布了北京藍皮書《北京社會發展報告(2015~2016)》。
報告梳理相關數據后發現,2014年,北京市65歲及以上戶籍老年人口為200萬人,占戶籍總人口比為15.0%。其中,北京市戶籍老年人口中70歲以上者為97.2萬人,已將近戶籍老年人口的50%;80歲及以上戶籍老年人口增至51.6萬,占戶籍老年人口的1/4強。
照此增速推算,到2020年,北京市80歲及以上高齡老人將增至約60萬人。此外,當前不能完全自理的老人已占老年人口的14%,其中近一半為失能失智老人。
報告稱,高齡老人和失能失智老人由于身體疾病、精神心理問題導致行動能力有限、無法獨立完成簡單的飲食起居,而迫切需要得到專業化的養老照料乃至長期護理服務,特別是將醫療服務、健康咨詢服務、健康檢查服務、疾病診治和護理服務、大病康復服務等與生活照護服務、精神心理服務、文化活動服務等養老資源結合起來形成醫養融合的新型養老服務模式。
報告認為,目前北京市發展醫養融合模式面臨的主要問題有3個。
一是養老機構醫療保健水平低。北京市400多家養老機構中僅有62家機構設有醫務室,36家納入到醫保定點服務之中。
二是基層醫療門診資源閑置與護理資源不足并存。在門診方面,受到醫療衛生條件、現行醫保報銷制度的制約,很多老年人寧愿選擇“醫療水平高”、“藥品種類相對齊全”、“便于報銷”的二、三級醫院也不愿去近距離的社區醫院,造成社區醫療機構資源閑置,妨礙社區層面醫養融合養老的發展。
而在住院方面,由于社區沒有建立起長期照護的有效機制,也導致一些需要長期康復護理以及臨終關懷的老人不得不入住醫院,也使得老年人背上沉重的經濟負擔、親屬長期深受照護之苦。
三是政策落實不到位,投融資方面,配套土地政策、多元化投資機制不健全,導致養老機構在養老設施建設、融資經營等方面困難重重。
運營成本方面,針對養老機構在稅收、水、電、氣、通訊等方面的優惠政策落實還不到位,養老機構運營困難,難以留住專業人才。
此外,醫保報銷方面,按照現行醫療報銷制度規定,老年人在養老機構進行慢病管理、健康護理的費用并不在醫保范圍之內,而有資質設置醫療機構的養老機構普遍收費又較高,因而導致很多需要長期照護服務的老年人不能及時獲得照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