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都閩南網訊 呂銘揚今年6歲,家住南安水頭鎮。
他是7個月大的早產兒,因先天營養不良,輕微腦癱,走路有右腳踮腳的毛病。在同齡孩子的追鬧游戲中,總是最后一名。
這個曾經被認為“養不活”的孩子,在爺爺奶奶的呵護下,慢慢長大了。雖然瘦,但活潑機靈,還給老兩口帶來了不少驚喜:2歲,讀得出車牌號;3歲,識文斷字;5歲,通讀童話故事;今年6歲,報紙也能朗朗上口……
爺爺奶奶說,自己大字都不識幾個,幼兒園也沒有教,孫子這身本事可都是無師自通的。
【家有“神童”】一本書近160頁 6齡童兩天就讀完
前天下午,銘揚剛從幼兒園大班放學,正蹲在地板上看動畫。電視里演的,是《喜洋洋之給快樂加油》,銘揚最喜愛的一部動畫片。
這孩子瘦瘦的,不怕生,有點倔。對記者遞上本童話書,毫不理會。孫子“深藏不露”,爺爺老呂看著心急,不由上前唬了兩句。不料,小家伙一屁股坐在地上,打滾哭了起來。這可把一旁的奶奶心疼壞了,好生安慰了一番,才漸漸平靜下來。
奶奶把銘揚抱在懷里,順手翻開一本《腦筋急轉彎》,示意他讀上幾段。這書是這周一才買的。“將近160頁的書,孩子兩天晚上就看完了”,奶奶愛撫著孫子,臉上掠過一絲自豪。
“什么釘子最可怕?眼中釘!”銘揚一邊翻著書,一邊讀了起來。雖有時“z”、“r”發音不清楚,但語速特快,斷句也精準。讀著讀著,這小兒倒來了興致,還從地上撿起一本童話書,給記者講起了書中的故事。
為考驗這小兒的本事,記者還特意攤開了一份《海峽都市報》。讓不少小學生讀著都有點吃力的新聞,小銘揚卻讀得朗朗上口。
“還有更奇的,這孩子能把這書中的腦筋急轉彎都記住,不信,你出題來考考他!”那邊,奶奶臉上的自豪尚未退卻,這邊,爺爺就慫恿了起來。
“國內生產什么?”“是玉!”
“不用儀器能看得到人的心嗎?”“能,日久見人心!”
果然對答如流。
【無師自通】祖輩沒出過文化人 幼兒園也還沒教
老呂說,他們一家都是打工的,祖輩沒出過什么有學問的人。自己和妻子也都沒啥文化,“還不識幾個大字呢”。
幼兒園大班,也沒開始教習字,銘揚是如何識字的,老兩口也說不清。他們猜,是不是看動畫片時,跟著字幕學的。
老呂說,孫子兩歲多時,他帶著孫子到街上散步。不想,他竟能讀出路邊轎車的牌號。后來還發現,銘揚幾乎能背住所有親戚的電話號碼,邊背邊用手比劃,手勢的速度,和語速一樣快。
孫子3歲時,老呂抱他去超市買東西,與玩具相比,小銘揚更喜歡童話書,還能識的幾個字。5歲的時候,他就能通讀整本童話書了。銘揚說,自己最喜歡的就是《巴啦啦小魔仙》,“因為她的魔法可以幫助好人”。
孩子有這樣的天賦,老呂夫婦都感到意外,“現在,去超市買東西,都是這小家伙幫我帶路了”。銘揚說,奶奶不會做菜,有一回,還特意買了一本菜譜,給奶奶讀著聽。
【身世可憐】7個月的早產兒 曾經以為養不活
“本來還以為養不活呢。”說起小銘揚的身世,奶奶不禁濕了眼眶。小銘揚是個早產兒,7個月大時就出世了,在醫院的保溫箱里呆了兩個月。“出生時,只有2.4斤,小小的,后腦還有一塊沒愈合。”就連醫生都勸他們放棄。“可我看到保溫箱里,他看著我的眼睛,就心痛了。孩子來到世上和家人團聚,這是緣分!”
出生后不久,小銘揚的父母就因感情不和離異。這么多年,他一直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用奶粉和米糊一點點地把他喂大”。
由于是早產,小銘揚抵抗力不佳,時常生病。一次,在醫院體檢時,醫生發現,他患有輕微腦癱,雖不影響智力,但對四肢有礙。所以現在,銘揚走路有點踮腳。
【專家建議】接受正常教育 更能完善人格
提到銘揚,曾在幼兒園教過他的吳老師稱贊有加。吳老師說,銘揚總是很活潑,和小朋友的關系也非常融洽,只是不太喜歡體育運動。對文字和數字的天賦,更是讓不少老師感到驚訝,甚至不少人都稱他“神童”。
銘揚是“神童”嗎?美國哈佛大學教育研究院的心理發展學家霍華德·加德納(HowardGardner)曾在1983年提出“多元智能理論”,稱每個人生來自身都會有一定的天賦,有人善于識字,有人善于藝術,也有人善于推理。泉州幼兒師范高專科學校蘇碧洋老師也對這一理論做過研究。蘇老師說,每個人在表現出這些天賦的時間不同,“銘揚并非‘神童’,只是他的文字天賦表現得比較早”。
蘇老師也不建議讓銘揚過早接受智商檢測,她認為,這樣恐怕將對孩子的長遠發展不利。應該讓銘揚與其他孩子一樣,接受正常教育,這樣更能完善他的人格。(本網記者 韓影 謝向明 林柏楠)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罕見出土五件古代“蒸鍋”,其中一件大有玄2025-02-0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