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都閩南網訊 “我想有個家,一個不需要華麗的地方,在我疲倦的時候,我會想到它;我想有個家,一個不需要多大的地方,在我受驚嚇的時候,我才不會害怕。”
這首經典老歌《我想有個家》,是18歲的劉世欽最喜歡的。
7歲時,父親走了,13歲時,媽媽又閉上了眼睛,劉世欽以為,自己將成為世界上最獨孤的人,他的話也變得越來越少。
今年春節,劉世欽冷冰的心第一次有了一絲溫暖,因為村里正集資為他蓋座新房。再過兩天,新房就要打地基了,最遲再過半年,他就可以擁有自己的家了。
荷山村:村里有個讓人憐惜的孤兒
劉世欽的家在惠安縣東嶺鎮荷山村,就位于鎮區旁。村里許多人蓋起了小洋房,但大多人外出打工,平常村子里安靜得很。穿過村道旁的一條小巷子,劉世欽家的老房子,如今已是一堆廢墟。
指著這堆廢墟,村支書劉永奎介紹,這兒原本也只是一座石頭平房,門窗都十分簡陋,僅用簡單的木板遮擋,地勢又低于路面許多,一遇雨天,雨水倒灌進屋,整個屋子里盡是水,根本無法居住。5年前,劉世欽的母親去世后,這里便空置。
提及劉世欽,劉永奎話語里盡是心疼。“這娃可憐啊。”劉永奎說,劉世欽7歲時,父親就因病去世,家里欠下一屁股債,母親靠打零工為生。不曾想,沒過多久,母親也開始生病,拖了好幾年,沒錢醫治,5年前也郁郁寡終,撒手留下13歲的劉世欽。
因房子年久失修,根本無法居住。后來,劉世欽先被接到大伯家住了幾個月,因房子太小,加上大伯也生病,劉世欽又到舅舅家寄居。
村民們:提議為他建新家,一天自籌6萬元
“這孩子挺勤快的,老人家有事喊他幫忙,一叫就去。”劉永奎說,特別是2年前,劉世欽的大伯也因病去世,他身邊的親人幾乎都不在了,連住的地方都沒有,大家都十分著急。
劉永奎說,荷山村里就他一個孤兒,他又乖,村里也一直思索著,怎么幫助他。“何不幫他翻建房子,有了住處的同時,也讓孩子有了今后打拼的自信。”劉永奎的這一想法,得到了村里許多人的認同。
在征得劉世欽的同意后,春節期間,荷山村貼出募捐倡議書。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才一天時間,善款就達6萬多元。“這孩子實在不容易,大家都是鄰居,能幫就幫。”村民劉惠玲是這次的熱心人士之一,春節期間,趁著許多年輕勞動力都還沒外出,他們就組織村民先把老房子拆了,省去部分工錢。
劉永奎算了一筆賬:幫劉世欽蓋個兩間的平房,簡單裝修一下,差不多要11萬元。如今,村民們已陸續捐款達7.4萬元,村里再通過申請低保安居工程,七湊八湊,希望盡快把房子建好,好讓劉世欽下次回家就可以入住。
劉世欽:不想當“寄生蟲”,早早當學徒
2年前,劉世欽輟學想外面闖一闖,現在福州做修車學徒,偶爾節假日才回來。這幾天,劉世欽已返回福州工作。
昨天的電話采訪中,他一直表示著感謝。他很內向,但說起童年的回憶時,明顯語調較高。他說,當時父母都還在,家里條件雖然不好,可自己還是很開心的。爸媽先后走了,他一直覺得,自己要這樣渾渾噩噩過下去。
“還是遇到了很多好人。”劉世欽說,父親去世后,家里欠了親戚們一大屁股債,可考慮到他們母子的壓力,許多親戚都沒跟他們計較。但劉世欽不愿一直當個“寄生蟲”,便自行輟學,早早出來當學徒。
“那會,聽到村里說要幫我建房子,我簡直不敢相信,太高興了。”劉世欽說,自己一直渴望能夠有個自己的家,但憑自己現在的能力,簡直是奢望。他特別感動,也覺得自己十分幸運。
再過一段時間,劉世欽學徒生涯就要出師。對于未來,他也有了更清晰的目標:努力工作,多掙些錢,再加蓋一層房子,好好呵護現在得來不易的新家。
編后:人人都有小洋房,劉世欽的家卻破爛不堪;人人都有個家,劉世欽對家的概念還未成熟就開始凋謝。應該感謝荷山村的所有村民,因為他們的于心不忍和說干就干的熱情,村里唯一的孤兒,也開始燃燒起對未來的美好憧憬。這不是一次施舍,而是愛的傳遞。當然也要感謝劉世欽自己,雖然命運讓他心冷,卻愿意相信溫暖。(本網記者 陳麗娟 謝向明 實習生 林麗卿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