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升學季,學子們成為關注點。今年,到臺灣求學深造的大陸學生情況如何?數字跌至新低:減少了16%,只有1693人;大學畢業留臺繼續深造人數也是新低,只占37%。在名額減少的情況下,臺灣仍有50所可招收陸生的學校招生未滿,也創了新低。對比2011年臺灣當局開放陸生赴臺時大陸學子的興奮和踴躍,幾年過去,變化是如何產生的?
臺灣大學校園
臺高校含金量降低
大陸學子赴臺之前,已可自由選擇世界上任何地區和國家的學校,臺灣戴著的“禁地”面紗對學子來說深具吸引力,同文同種的環境也讓家長們更有安全感。最重要的是,當時臺灣大學在國際上的某些排名中還領先于香港大學和北京大學,臺灣社會進步、高教優質的形象是吸引大陸學生的主因。
但是學子們赴臺后,恰逢臺灣高教“大限”浮上臺面。少子化造成高校生源不足,高教普遍降低招生門檻和教育標準。臺教育主管部門出臺關校和并校方案,有些學校岌岌可危。臺灣大學這樣的“一流學府”還接連爆出論文造假的丑聞,斯文掃地。臺灣大學的世界排名也被香港大學、北京大學超越。
臺灣中原大學校長張光正近日接受臺灣媒體采訪時表示,臺灣的大學學歷不如以前值錢了,這跟整體高教環境有關,“都餓得快死掉了,經費這么低,學校怎么可能辦得好?”張校長分析,臺灣各大學學雜費已經多年沒漲過了,政客們為了當選騙選票不準漲價,教育缺乏資源,大學的競爭力一直在萎縮,如何提升含金量?
正如一位臺灣高校的校長所言:“陸生來臺讀書,是因為對臺灣的教育有很大的期望,如果臺灣高教讓陸生失望,他們為什么還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