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臺灣扯上政治,“被轉型正義”不是頭一遭。早在陳水扁執政時,臺“教育部”一樓大廳的孔子浮雕就曾被“教育部”用三大塊宣傳廣告牌遮住近8年,直到2008年馬英九上臺才拆掉。日前,民進黨籍臺中市長林佳龍在談到重建“臺中神社”時稱,臺中孔廟是“國民黨把以前的日本神社干掉,用孔子進行統治”,在島內引發批判聲浪。
聯合新聞網評論稱,民進黨當局上臺后,在文化議題上動作頻頻,然而“去中國化”的這些避免制造對立的動作,“只怕造成更大震撼”。像臺中市長林佳龍的論調,言下之意孔子是國民黨帶來的外來文化,“而其重建日本神社之舉,也表示認為日本政府帶來的文化比國民黨政府帶來的更合理且正統”。如果“擔憂對立”而去掉“萬世師表”之名,那么島內由孔子誕辰而來的“教師節”,不也站不住立場?認為孔子是外來文化的人士,不也根本不該過“教師節”?文章稱,臺北故宮博物院看待文物的方式,是環環相扣且彼此相關的,并非換一個名詞就能擺脫相關脈絡,“故宮如何詮釋、重新介紹文物,又能說服各界此必要性,在執政黨現今一片‘去中國化’的風潮下,恐怕將挑戰不斷”。
而臺北故宮面對的另一個嚴峻挑戰是游客大幅減少。受兩岸關系影響,去年臺北故宮陸客團團客減少28%,香港游客也減少。為此,臺北故宮宣布推行所謂“新故宮運動”,設立“國際交流推動辦公室”,讓臺北故宮文物到全世界展出,吸引國際游客來臺。但此舉能有多大效果,仍引起不小擔憂。【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林風】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罕見出土五件古代“蒸鍋”,其中一件大有玄2025-02-0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