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在閩南語中與“賜”同音,寄有吉祥、賜福的美好寓意。閩臺地區頗為推崇錫器,在婚喪嫁娶中曾以錫制品為貴。不過,隨著時代更迭與替代器具的出現,錫器漸漸失去昔日榮光。曾經十分興盛的錫雕技藝也日漸式微,只剩下零星的打錫手藝人。
鄭天泗、莊亞新夫婦正為作品《孔雀》做收尾工作。
面對困境,廈門同安的鄭天泗、莊亞新夫婦重拾傳統錫雕技藝,先是為臺灣宗教界代工錫制禮器,爾后受臺灣錫雕大師啟發將傳統工藝與現代藝術結合,讓這項幾近絕跡的技藝得以傳承。今年1月,同安錫雕也入選了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拓展名錄。
日前,記者到鄭天泗、莊亞新夫婦的新賜錫雕工作坊采訪。看到有人來訪,鄭天泗放下手頭上的活,引導大家到三樓的展廳。展廳既陳列錫燈、錫酒壺、錫燭臺、錫香爐等傳統實用錫器,也展示兼具觀賞和收藏價值的錫雕裝飾品與錫掛畫。走近一看,銀光閃閃的錫片,精美絕倫的作品,令人目不暇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