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往提案100件
只成功一兩件
人物名片:王耀東
1999年臺北市第一批社區規劃師,從事16年社區營造
問:如何理解“社區規劃師”?
答:社區規劃師是政府和民眾溝通的橋梁。社區打算做一個改造計劃,可以邀請社區規劃師進駐,由社區規劃師提出空間構想,經得居民同意后,將方案提交給政府,政府再撥款實施該項目。
問:社區居民一開始歡迎你嗎?
答:當然不。(笑)他們一般第一反應是你有什么企圖心。即使是友善一點的居民,卻也提不出什么意見來,能說的無非是我家門前燈壞了、水溝堵了這種,反而忽略去思考燈壞、水堵背后真正的原因。
問:能舉個例子嗎?
答:我接觸最多的是大同區的國順里。這是一個邊緣社區,四五十年來沒有太大改變,社區老舊,巷弄狹小,缺乏兒童游戲場所。所以,我們就想和居民合作,發起“國順里童樂計劃”,整理一處閑置多年的民宅,并向外界募集玩具、家居,打造成讓小朋友放心玩耍的秘密基地。
幸運的是,經過社區里長的協助,民宅的屋主愿意無償借用房屋5年,由我們設計場地。這中間,花了一兩年時間。不過,整個童樂計劃實施成功后,居民們感受到社區變化,村民的態度就變了,有的會邀請我到家里作客。
問:按您這么說,社區規劃師靠項目拿工資,付出和收入成比例嗎?
答:如果你所提的項目沒經過居民同意,前期付出只能白費。往往提案100件只成功一兩件。當年跟我留學歸來的同學,從事本職的設計職業,收入是我的幾倍以上。
不過,社區規劃師也有不一樣的收獲。每當我找到一個新的社區,交到新朋友,認識一些歷史,都是一種收獲,是別的職業沒法取代的。我現在還在一所社區大學兼職教建筑設計課程,可以了解年輕人在想什么,傳遞價值,去觀察他們的轉變。
從家庭主婦到社區改造推手
人物名片:褚陳寶貴
臺北第一位非建筑專業身份的女性社區規劃師
問:什么契機讓你加入社區規劃師行列?
答:一次機緣啦。我在2002年發現齊東街巷弄的日式屋舍具有保存價值。齊東街是200多年前,艋舺渡船到基隆的米道。我愛人就是在已被拆除的日式屋舍里出生和長大。后來,老屋打算拆除標售時,我們就決定展開搶救行動。
正好當時臺北市政府推出青年社區規劃師人才培養活動,只要對社區營造有興趣的居民都可以加入,沒有任何專業限制。我花了1年的時間參加了免費培訓。在專業的幫助下,我們密集地辦公聽會,成功保住了社區內1棵上百年的老龍眼樹和兩間老屋。
問:后來您對這工作著迷了?
答:是啊,停不下來了。這事過后,我們又緊接著舉辦社區百年相片展,挨家挨戶地征求老照片。這些泛黃的照片,成為社區的共同記憶。我們社區內有十幾棵“肯氏蒲桃”樹,因為時常將附近車輛染成紫色,常有居民呼吁要把它們砍掉。我們邀請專家鑒定,發現這棵樹極具經濟價值,可以做果醬、果凍等。于是我們決定逆向操作,舉辦“香果蒲桃節”,讓居民重新認識它,吸引媒體報道。
問:社區改造讓居民們有什么改變?
答:社區的人們都覺得“家”的定義變大了。類似的通力合作,改變了社區人的冷漠刻板印象。社區內一影印店老板主動將1樓店面變身聯絡站,平日泡茶聊天,雨天提供雨傘;小學老師將齊東的故事編寫成鄉土教材,告訴小朋友,老樹如何不向命運低頭。
如果一開始我們沒有社區營造,如今就沒有這個這么有人情味的社區。
社區營造關鍵要“造人”
人物名片:詹育齊 臺北市都市更新處更新經營科科長
問:政府在營造工作中做了什么?
答:1994年,臺灣開始社區營造運動,一開始還只是停留在地區環境的改善方面。為了注入更多新血,臺北市政府隨后推出青年社區規劃師人才培養工作,免費培訓1年,給予發證。
問:怎么培養青年社區規劃師人才?
答:從今年開始,青年社區規劃師人才培養時間已經擴大到3年。第一年學習專業課程,第二年鼓勵青年社區規劃師進駐到社區工作,第三年則擔任輔導員的角色,幫助培養新的一年青年社區規劃師。
我們讓青年社區規劃師跟專業者對話,獲得多方面的素養和信息,在社區營造中,可以多為居民發聲。
問:居民參與度高嗎?
答:上周六,舉行了一場“臺北2050愿景”計劃討論會,邀請來歷屆社區規劃師、民眾等來參與討論,就臺北幾大社區工作室未來在城市更新中的計劃,做進一步的暢想。在以往的社區營造運動中,居民一開始參與度不高,所提的問題不夠專業,但經過青年社區規劃師人才培訓,越來越多居民能提出專業、切實可行的方法,政府在政策修訂中付諸實踐,讓居民多了參與感。民眾都關注大議題,只是需要一個方式。
問:如何調動居民參與度?
答:政府要賦予居民“培力”,即培養他的能力,賦予他新的能力,通過外部資源的引入、技術條件、知識觀念等更新,讓當地人建立起為自己家鄉貢獻自己力量的意識。
發動社區建設的人多數是外來者,要取得長期效果,必須要陪伴當地人成長,給他們提供舞臺。簡單來說,就是政府要舍得花時間。這種方式并不難,可能一開始你很難感受到什么改變,當能量累積到一定程度的時候,突然爆發,肯定會很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