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期節目播出后一年,2017年4月8日,北京市開始實施醫藥分開綜合改革,徹底打破了原有以藥養醫的路徑依賴。那么,這一改革推進一年之后,兒科醫生的境遇是否有所改善呢?
在《經濟半小時》準備制作這期專題節目時,也聯系了2016年拍攝的這三家醫院,希望能對二孩政策開放兩年之后的兒科醫生現狀進行回訪,但是做為三甲的北京兒童醫院和二甲的清華大學玉泉醫院都拒絕了《經濟半小時》的采訪需求。他們都表示,這兩年來媒體對兒科醫生緊缺的狀況持續關注,雖經多方呼吁,但是在他們看來這一局面并未得到改觀,巨大的就診壓力讓他們疲于應付,不愿再就這一話題接受媒體采訪。唯一接受采訪的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兒科主任姜玉武則明確表示,破除以藥養醫是好事,但是對于兒科建設的后續投入沒跟上,反而讓他們的處境更為艱難。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兒科主任姜玉武:現在零差價對我們也有很大的壓力,因為我們藥房也不可能取消,要不然病人就沒人管,要去外面買藥,另外我們還要藥師要指導臨床的服務,包括一定要指導一些臨床,所以我們藥師還挺大的一個隊伍,現在等于是我們掙錢背著他,因為他沒有任何的收入,所以還要場地,儲存藥物的這個,你都不能減少,幾乎沒有太大的變化,但是一下這一大塊收入全沒了,所以我們越多開藥越賠錢。
姜玉武告訴記者,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在收入分配上也考慮到兒科的特殊性,對兒科有所傾斜。而且在北京市的這次改革當中,新設置了醫事服務費,其對應的原來收費項目是藥品加成、掛號費和診療費,設置這一新項目的目的是補償醫療機構部分運行成本,體現的是醫務人員的勞動價值。姜玉武認可這一改革的方向,但是他覺得依然還不足以體現兒科醫護人員的勞動價值。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兒科主任姜玉武:我們曾經算過,我們搶救一個重病人是賠錢的,不是掙錢,我們一筆一筆算下來,整個定價體系就不合理,或者醫保的支付就不合理,就沒有考慮到兒科的特殊性。
兒科又被俗稱為“啞科”,醫生與患兒通常很難直接交流病情,成為工作中費時費勁的一環。不管是疑難雜癥還是頭痛腦熱,診斷起來往往都比成年患者更為費時。
中華醫師協會兒科分會一項從2014年開始的調查發現,兒科醫生的工作量平均是非兒科醫生的1.68倍,而收入只占成人科醫生的76%。
北京市健宮醫院副院長馮雪:對于兒科這一塊,我們實際上收支是不平衡的,這個也是兒科的特點所決定的。因為兒科的患者相對來說的話就診時間長,我們真正一個兒科醫生,一天能夠看到的病人,數量應該是遠遠小于,其他科室能夠看到的患者的數量。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兒科主任姜玉武:公平地來看的話,應該說兒科的收費來講,同樣的一個項目,應該比成人至少高50%,我覺得才比較合理,你投入人力、物力不一樣,像醫保這樣一些政策上,是不是有一些傾斜。
因為價格不合理,兒科收入低;加上風險高,壓力大,兒科醫生的崗位越來越缺乏吸引力。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兒科主任姜玉武:像我們以前的好幾個醫生,都是當年的我們全北醫最好的,排名第一的學生,畢業來到我們兒科,現在這樣的幾乎沒有,好幾年都沒有了。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尚且難以吸引最優秀的兒科人才,像健宮醫院這樣的二級醫院,兒科醫生的招聘就更是難上加難。這家醫院2016到2017年醫院的門診量增加了56%,但醫生數量卻沒有變過,兩名多點執業的專家每周出診一次,另外本院醫生有3名,其中一名就是陳玉梅,她在十多年前就退休了,因為醫院兒科招人難,被連續返聘到現在。
責編:吳正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