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倪俊展示以“惠山泥人”為原型制作的充電寶?!O權 攝
守望傳統老手藝迎“新生命”
得益于近年來國內各地對文化發展的重視,“惠山泥人”也順風順水的開始走“上坡路”。倪俊、曹智瑋這對小夫妻很幸運,開店第一年,兩人的小店就略有“盈余”,到了2014年和2015年上半年,店里更是迎來了經營高峰。
不過,2015年下半年起,隨著禮品市場受到沖擊,價廉物美“惠山泥人”也未能幸免:一些便宜的“粗貨”買的人少了,“細貨”更鮮有人問津。即便賣得不好,曹智瑋仍是支持倪俊做“細貨”,因為他們始終有夢想,就是要做“守”藝人。
“一開始,我們還是很理想化的,但經過這些年的磨礪后,我只能說,我們是手藝人,要‘守’住這門手藝。”性格開朗的倪俊說,因為明白自己的身份與所承擔的使命,他更愿意用作品與人“打交道”,用不拘泥于傳統的思維為傳統老手藝尋多線“生機”。
曹智瑋說,小店剛開之時,他們就注重創新,試著讓傳統手藝貼近時代。在“緣泥坊”中,記者看到,十二生肖萌物、襁褓中的阿福、做成車掛的團阿福……這些造型別致的“惠山泥人”雖然模樣與以往傳統的“阿福”不一樣,但卻讓人眼前一亮,是店里的“爆款”。同時,這對小夫妻還嘗試“轉型”,在泥人制作的泥料、色彩上都做了新的改進,并根據市場反饋推出私人訂制,個性化生產“惠山泥人”。
倪俊跟曹智瑋還計劃,要加強手工體驗項目,圍繞“惠山泥人”開展雕塑、紫砂、繪畫等多元化的體驗。在向記者展示捧回的“江蘇省工藝品創新設計獎銀獎”、“銅獎獎杯”等榮譽時,夫妻倆堅信:“惠山泥人”在新時代下有創新,會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