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臨近,央視《傳奇中國節·端午》節目組在莆田取景攝制,聚焦特色端午民俗。摘“午時草”、煮“午時水”、吃“午時蛋”,留存莆田地方傳統特色風貌的興化府歷史文化街區內,濃郁的民俗氣息撲面而來,與古樸的傳統民居交相輝映,盡顯一方水土文化氣韻。
“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艾,初五爬一日,初六嘴觖觖(jué)。”一首耳熟能詳的歌謠承載著莆田祖祖輩輩人的端午記憶。這首歌謠指明了莆仙地區民間端午節五日內過節食品的俗例及民俗活動的內容。
莆田民俗專家林成彬說,端午節在莆田民間是一個大節,從農歷五月初一至初五皆是過節,莆仙方言稱“五日節”,天天都有民俗活動。此過節特色也是全國獨一。
“五日節”豐富多彩,活動形式多樣,有淳樸的地方風情。莆田市民俗專家評委成員黃國華介紹,節日中家家戶戶在門框插菖蒲和艾草,驅邪避毒。莆田人認為初五是正日,這一天的已、午、末三個時辰(上午9時至下午3時),為百草芬香,最能驅瘟防疫,因此用“午時草”煮沐浴湯,煮時鍋里放蛋與青豆莢。這天大人喝“雄黃酒”,并將酒灑在墻角殺蟲驅蛇。小孩在腋下和耳朵后涂“雄黃粉”,壯身祛病,換上新衣,在胸前佩戴香囊,系上五色線編的“長命縷”,內裝“午時蛋”和桃子。
端午未至,今年龍舟已先行奮楫。“千年龍舟”活動是我市繼“千年元宵”“千年非遺”之后打造的又一文旅品牌。木蘭溪下游的南北兩洋,溝渠縱橫、水網密布,發達的水系,活躍了龍舟競渡。龍舟上,供奉媽祖像,掛“圣母旗”,護佑平安。
龍舟賽在我市擁有深厚的群眾基礎,各地競渡卻寓意不同。黃石一帶民間龍舟競渡盛行于明代,當地百姓龍舟競渡是五日節的狂歡。涵江白塘龍舟是宋代李富操演水軍的形式,這里的龍舟有高高的翹頭,是擋箭的巨盾,為保水軍平安。楓亭的龍舟伴著《龍鼓詩》,紀念南宋名相陸秀夫負帝投海,是傳揚愛國精神的一種民俗活動。秀嶼海上龍舟是紀念抗倭戰爭的一種民俗事象,其特征是在浩瀚的海面上,眾人劃槳博浪,劈波前行,氣勢非凡……
“莆田端午習俗既有中原文化與百越文化的古風遺存,更有濃郁的地方特點及卓越的人文創造。”市群眾藝術館館長、市非遺保護中心主任宋國平介紹,一些特色端午民俗相繼被列入非遺保護項目。被列入省級非遺的閩臺送王船習俗,是城廂區靈川鎮東汾村特有的端午民俗,在其他地區端午賽龍舟時,東汾村大鬧“旱龍船”,在陸地上燒紙制龍船,驅邪祈福,該民俗與紀念抗倭有關。此外,還有莆田龍舟傳統制作技藝、楓亭的《龍鼓詩》、秀嶼的“龍船”海上巡海等多個項目被列入市級非遺保護。
全媒體記者 黃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