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潭北部,有一個幾百年歷史的古村落——山顯美村,與嵐島其他村落不同,山顯美村的美更在于它所承載的歷史文化底蘊。在這里,沉睡了數千年的殼丘頭遺址被重新喚醒,古樸的村落正煥發著新的活力。
天空俯瞰山顯美村
古村落述說新故事
初冬時節,走進蘇平片區山顯美村,田地綿延鋪展,清脆響亮的鳥鳴回蕩鄉間,別具一格的傳統石厝錯落有致……眼前是一幅“詩情田園”的美麗畫卷。
據悉,傳統建筑的面積占山顯美村建筑面積的65%左右,但這之中有許多傳統建筑早已破舊。而近幾年,這些傳統建筑煥發出了新生機。
村民陳旭明將家里閑置的房屋改造成了一間客棧,開業至今已有不少游客入住。“我們的房子靠近北部生態廊道和長江澳,就想著回來修繕改造成民宿和客棧。”陳旭明說,在村兩委的支持下,不少村民和他一樣回鄉創業,村里也熱鬧了很多。
“我們既要保護好古村落的歷史面貌,也要不斷融入新時代鄉村發展的特色。”山顯美村黨支部書記陳榮說,近幾年,隨著實驗區文旅產業的發展,不少鄉賢和年輕人陸續返鄉開起了客棧。
“現如今,村里的環境愈發優美,許多村民開始回村定居,僅今年上半年就已經有十幾戶村民對閑置的老屋進行了整修,我們希望下一步能把民宿客棧做出特色,成為帶動群眾增收致富的有效平臺。”陳榮說。
古遺跡煥發新光彩
殼丘頭遺址位于山顯美村的東北部,遺址出土有打制石器、磨光石斧、石骨鏃、骨匕和獸骨。經測定,這些出土物皆來自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當時還挖掘出了陶碗、陶罐、陶盆等許多器皿。”陳榮說。
據介紹,殼丘頭遺址是1964年被首次發現的,之后在1985年、2004年進行了兩次考古發掘。“1985年,福建省考古隊組織了一次對平潭文物的考古發掘,他們當時在遺址里清理出了21個貝殼堆積坑和一座墓葬,出土石器、骨器、玉器、貝器、陶器等200多件,光碎陶片就數以千計。”陳榮說,這些出土的器物皆為手工打磨而成,有的器物上甚至有裝飾的花紋,“這說明當時嵐島先民就已經掌握了一些較為先進的制作工藝,這些器物上的裝飾不僅可以修飾美化,還起到加固的作用”。
1991年,殼丘頭遺址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據當年的專家考證,以殼丘頭遺址為代表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在福建沿海一帶都有相似陶片發現。根據地層學研究成果,殼丘頭遺址早于此前福建閩侯發現的曇石山文化遺址,是閩臺文化同宗同源的有力證據,在閩臺文化關系的研究上有著重要的學術意義。
“看著那些文物從土里挖出來,并保存在博物館里,我們都很高興。”陳榮說,村里也注重宣傳文物保護工作,發放各種宣傳資料,有效增強村民的文物保護意識。
“經常有游客來村里住,節假日或周末人就更多了。”村民林書亮說,現在山顯美的文旅優勢慢慢被挖掘出來,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回鄉創業,可以感受到村里正煥發出新的生機。(作者:林彤欣/文 江信恒/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