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實驗區緊緊圍繞“一島兩窗三區”戰略藍圖,認真組織實施“深學爭優、敢為爭先、實干爭效”行動,多措并舉強實體、促消費、擴投資,不斷夯實“穩”的基礎,積蓄“進”的力量。數據顯示,上半年,平潭在工業用電量、實際利用外資、金融機構存貸款余額等方面的指標增速位居全省前列。連日來,記者走訪企業一線,采訪相關部門,進行了盤點分析。
上半年“蹲馬步”
下半年“加速度”
“我們前期做足研發工作,相當于在‘蹲馬步’,為下半年的成績練好基本功。”這是宗仁科技(平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宗仁科技”)總經理陳孟邦就公司上半年工作所做的總結。
宗仁科技位于臺創園,是一家提供集成電路設計服務、光罩代工服務、晶圓代工服務、測試代工服務等業務的公司。陳孟邦說,上半年,他們團隊主要精力用在開發芯片工藝平臺上,并取得一定成效。
“公司將工藝及設計平臺由原來6寸晶圓廠0.8微米150伏高壓工藝移轉至8寸晶圓廠0.35微米150伏高壓工藝。目前,已有2顆產品成功研發,其中一顆已經全線量產,大大減少了客戶的成本。”陳孟邦說,待另外2顆芯片研發成功后,每個月的營收可達100萬元。
集成電路產業作為平潭發展數字經濟的重要一環,不僅是平潭落實“數字福建”戰略的主要途徑,更是推動數字經濟發展、深化兩岸產業合作的重要支點。
與宗仁科技一樣“蹲足馬步”的,還有位于新興產業園的福建平潭瑞謙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上半年,該公司與深圳兩家公司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共同研發、攻克信息科研平臺與機器視覺的技術。
據公司行政總監厲質彬介紹,待信息科研平臺開發成功后,預計營收將達2000萬元,此外他們還與另一家公司致力“AI+3D”機器視覺的技術研發,該技術主要應用于工業領域。“接下來我們將穩扎穩打,爭取攻克更多的技術難關,實現企業效益最大化,也為實驗區‘一島兩窗三區’建設貢獻數字力量。
持續做優做實做特
拉動各項指標上升
為做好穩經濟工作,實驗區實行“一周一調度、一月一通報”協調推進機制,加強經濟運行分析調度,各項經濟指標穩步增長。同時,實驗區還通過設立投資促進集團,并組建了一支專業的招商隊伍,構建起“一委一局一集團”的招商大格局。在此基礎上,上半年,實驗區新增簽約項目27個、計劃總投資約202億元,推動兩岸物流集散中心等16個項目落地。
實驗區投資促進委員會文旅產業部干事蔡捷全表示,今年的招商重點工作依舊是謀劃推動文旅產業項目,特別是圍繞星級酒店及大型文旅綜合體開發做好謀劃實施,形成以國際高端主題酒店為引領、離島度假村和民宿集群為特色的旅游住宿體系。此外,實驗區還將利用如意湖周邊的國際演藝中心、賽車場及海洋科技文化中心等,加大文化體育板塊的招商引資力度。
近年來,平潭突出“國際風范、青春時尚”國際旅游島建設主題,依托在地自然資源,深挖文化內涵,著力打造“星辰大海浪漫島”“音樂藝術歡樂島”“品牌賽事活力島”“旅游體驗舒心島”。
上半年,實驗區緊緊圍繞“放心游”“舒心游”“安心游”目標,搶抓旅游窗口期,創新文旅消費業態,重點推出追“淚”、觀星、玩海等主題旅游活動,持續做強特色民宿業態,預計接待旅游人數達400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33億元,分別同比增長32%和43.2%。住宿、餐飲業營業額預計分別完成1.63億元、5.58億元,同比增長60%和15%,“五一”期間民宿訂單較2019年同期增長超14倍,旅游拉動消費效應顯著提高。
變資源優勢為發展優勢
新舊動能轉換不斷加快
近日,全球首臺16兆瓦海上風電機組在平潭外海的風電場完成吊裝,這給平潭綠色經濟注入了新動能。截至目前,實驗區風電總裝機量達50.23萬千瓦,進入“深度全綠電”供應時代。“十四五”期間,平潭總裝機容量將達187.83萬千瓦。
實驗區經濟發展局發改處工作人員楊利朋表示,實驗區高度重視風電產業鏈招商工作,計劃大力發展海工裝備產業,依托海工裝備龍頭企業正力海工,加快發展海上風電新能源工程與運維、海底電纜與管線敷設、港口與航道(海岸)建設工程等服務業態,并加速推進海洋智能裝備科技創新中心、嵐臺海上應急救援基地工程、海上風電場運維基地等一批重點支撐項目,持續拓展海上風電配套產業鏈條。
依托港口優勢,平潭初步形成面向國內國際雙向輻射的物流通道,保稅進口業務形成“一倉發全網”布局。在今年的“6·18”電商大促期間,平潭口岸合計發出316.18萬單,貨值約5.38億元。
落地平潭多年的華信(平潭)物流股份有限公司今年年初開設了集運倉,進一步擴大進出口貿易服務,讓對臺黃金通道更加暢通。據公司副總經理甘澤軒介紹,目前集運倉一期面積約為6000平方米,主要是為跨境電子商務、海運快件客戶做好延伸服務。
立足數字、海洋、綠色、文旅“四大經濟”,平潭變資源優勢為發展優勢,著力打造多元發展、多點支撐的現代產業新格局。針對下一階段的經濟發展工作,實驗區將以推動新一輪實驗區總體發展規劃落地實施為契機,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持續推動產業結構調整,提速新舊動能轉換。(作者:何燕 方曼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