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平潭小練島東北側海域,巨大的白色風機矗立在浪花之中。一艘小船上,技術人員林兆彬操作著電磁場強度分析儀,實時記錄水下噪聲、電場和磁場強度。“咱們的項目前期主要研究風機海纜產生的電磁變化對魚類的影響。若噪聲過大,可能會對魚苗的生長產生不利因素,需要根據相關數據提前對裝備進行調整。”林兆彬說。
林兆彬所說的項目,指的是風漁融合海工智能裝備試驗基地項目。
去年10月,該項目正式簽約落地平潭,計劃利用全國首個海上分散式風電項目——平潭海峽公鐵兩用大橋照明工程分散式風電項目4號風電機,以及其周邊的海洋環境條件,開展風電與智慧漁業融合養殖試驗與研究,內容包括海域調研、智慧養殖等,一期預計投入研發費用2000萬元。目前,項目已結束前期勘測,正轉入工程啟動階段。
記者了解到,上述項目位于世界三大風口海域之一的平潭海峽,受“狹管效應”影響,這里風大、浪高、水深、流急,是開展風漁融合測試的絕佳場所。
“我們計劃在這片海域建設風漁融合立體養殖平臺,基于海上風電漁業養殖系統,綜合應用5G、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打造養殖裝備平臺、智慧養殖信息化平臺等,實現智能化、無人化深海養殖,預計6月底進行水下網箱安裝。”項目建設單位、北京天潤新能投資有限公司華南區域高級開發經理翁建鋒告訴記者。
“漁業養殖向深海挺進,是必然趨勢。”翁建鋒介紹,早在項目立項之初,就引進“水上風電場+水下養殖場”的創新理念,可以實現“平臺結構、海洋空間、運營功能”多空間多層次共用,打造綠能智慧深遠海漁業養殖產業體系,為探索“風電+養殖”可行性提供參考依據。
在深水海域中,風浪對于網箱養殖設備的影響尤為明顯。倘若遇到大風大浪怎么辦?
“針對這一問題,我們特別開發了單柱式組合網箱結構,這一技術尚屬全國首創,是我們的‘獨門秘籍’。”項目經理周碩說,該技術的特別之處在于搭載了自動升降、自動投餌、高性能替換網片等多功能裝備,可以在臺風、海浪來襲時,自動將錨纜進行加密,在保障網箱安全的同時,還能夠降低對海洋環境的污染,適用于開放式深水海域養殖。
據介紹,這項技術讓浪潮、沉淤、臺風、腐蝕等一系列影響深海養殖的運營難點迎刃而解,實現一年四季皆可養殖。有了科技手段的加持,未來漁民在岸上通過手機就能夠實時掌握網箱動態,還可根據歷史數據,及時調整餌料等,科學解決了漁業增產、漁民增收、漁村穩定的“三漁”問題。
“海上發風電,海下養水產。”周碩說,該項目所采取的綠色、生態的養殖方式,有助于推動平潭海上風電與智慧養殖融合發展,促進“海洋牧場+風電場”發展模式加速成形,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豐收”。
“通過對勘測數據進行比對、分析,我們確定了首批試點養殖品種為石斑魚,預計不久后即可投放魚苗。”周碩告訴記者,下一步,將根據項目運行情況,設計最優風漁融合方案,還將創新大面積漁網的模塊化設計技術等,提高網箱抗風浪性能,探索出“海洋牧場+海上風電”可復制、可推廣的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模式。(作者:張哲昊 程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