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一指用力,不如攥指成拳。
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推進與“十四五”規劃的穩步實施,國家級生態鄉、光澤縣李坊鄉也進入了振興快車道,培育“一村一品”、打造新型業態、發展鄉村旅游、重鑄鄉村產業。
但由于各村的資源優勢不同,李坊鄉的10個村也出現了發展不平衡的情況。為此,李坊鄉堅持黨建引領,在黨建賦能鄉村振興上深化“村企共建”,以鄉屬企業與全鄉10個村共建成立村企共建聯合黨支部,打造成為鄉、村、企融合發展共享平臺,采取“整合資源、鄉村抱團、聯合發展”的辦法,讓地域相鄰、資源相連的若干村“攥指成拳”,打出發展強大合力。近日,記者走進李坊鄉,感受這股發展的合力。
一拳主打文旅融合
神山秀水溢翠,仙茶蜜梨流芳。
提到李坊鄉管蜜村,很多人的腦海里就會浮現出千畝梨花競相開放,清風拂過,花瓣飄落的唯美場景。
“千畝梨園和萬畝茶山是我們管蜜村最獨特的生態優勢。”管蜜村黨支部書記曾壘說,每年梨花開時,慕名來賞梨花的游客絡繹不絕。“為了讓游客留得住,鄉里啟動文旅提升項目,修建三條旅游公路,完善景區配套設施,新建12個特色庭院和兩棟高端生態民宿,今年1月營業以來,一到節假日一房難求。”
管蜜村的梨園、石城村的瀑布、長源村的竹海、增排村的古樹,上觀村有蘇維埃政府舊址,百嶺村入選第六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村落名單……李坊鄉各個村都有自己特色資源。為了實現資源共享、共同發展,李坊鄉積極搭建鄉村企融合發展共享平臺,創辦李坊鄉巖嶺資產營運有限公司,下設神山生態旅游有限公司,與縣里的國企朔方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合作,探索創新“鄉+村+企業+農民”合作模式,結成利益共同體,各方按照項目權益投資入股予以分成。
“我們實施‘先鋒領航’工程,攏聚管蜜、石城、增排、長源、貫莊等5村的發展力量和專項資金,組建黨員‘帶富先鋒隊’,帶領經濟能人、返鄉青年、商會鄉賢等創辦集民宿、農家樂、娛樂等一體化休閑旅游致富項目,形成‘頭雁領航、雁陣齊飛’的矩陣效應。”李坊鄉黨委書記吳仙寧說,2022年底至今,李坊鄉旅游營業收入超過100萬元,帶動居民戶均增收1.6萬元。
一拳主打特色產業
“這就是我們投資200多萬元建設的李坊鄉農產品冷鏈存儲加工中心,有6個保鮮庫和1個冷凍庫,不僅能有效提升生鮮農產品批量儲備與跨區域調配的效率,還能實現錯峰銷售、保價溢價。”走進李坊鄉農產品冷鏈存儲加工中心,李坊鄉黨委副書記官建興介紹,冷鏈中心先期打造六類特色農產品初加工基地,加強與企業、合作社、商會合作,吸引返鄉能人經營。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基礎,也是檢驗“抱團”發展成效的試金石。為此,李坊鄉圍繞突破“人、地、錢、技”等要素瓶頸制約,10個村統籌規劃,整合資源、資金、資產,做好“土特產”文章,強龍頭、補鏈條、興業態、樹品牌,推動鄉村產業發展壯大,讓農民分享更多產業增值收益。
“近些年,我們加快標準化生態農產品種植技術推廣,打造出1500畝生姜、吊瓜、蘿卜、辣椒等農特產品連片種植基地,農特產品長期直供福州、廈門等餐飲企業。”談起鄉里的特色產業,官建興娓娓道來,上觀村萬順種養專業合作社年加工優質大米100噸,生產泡姜1000公斤,年產值400余萬元;楊里村純鮮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制作辣椒干和辣椒醬的年產值可達200余萬元;李坊村吊瓜種植專業合作社年加工吊瓜子1萬公斤,產值50余萬元……
與此同時,增排村今年引進建寧勝威種業有限公司,發展水稻制種,不僅提高村里土地利用率,減少撂荒地,而且還雇傭在家村民工作,提高村民收入;李坊鄉積極對接圣農產業,整合鄉、村資金600余萬元,發展脫骨雞爪代加工項目,今年5月中旬進入試運營階段,預計年可創收100萬元。
雙拳配合打出活力
推動鄉村振興最根本的是要符合鄉村發展實際,著力點是把鄉村的實際情況與時代發展結合起來,找到聯系互動的紐帶。李坊鄉10個村抱團發展,需要一個共同的“身體”——鄉屬企業李坊鄉巖嶺資產營運有限公司的強力支撐。
“通過成立巖嶺營運公司,我們搭建了‘鄉+村+企業’三方合作運營平臺,實現經濟與財政收入共享發展,有效盤活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帶動村財增收,群眾收益共享。”吳仙寧表示,巖嶺營運公司立足聚合盤活“資源”,堅持“特色產業為基,綠色生態為韻,文旅融合為形,紅色文化為魂”的發展思路,使政策變項目,使項目變資產,使資金變股本,把資源變現,把資產變現,實現鄉村創收,凝聚起振興鄉村的強大合力。
吳仙寧舉例說,鄉里積極發揮村企共建聯合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把李坊鄉農產品冷鏈存儲加工中心作為農特產品的集散地,組織人員前往安徽、浙江、福州、廈門等地對接形成特色農產品購銷協議,建立“企業+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特色農業發展模式,實行整村、整組流轉土地種植吊瓜、生姜、辣椒、葫蘆等特色農產品1500多畝,打造李坊鄉“十全食美”特色食材基地,預計年產值可達500余萬元。
“春爭日,夏爭時,一年大事不宜遲。”吳仙寧坦言,“抱團”是好,但“搭伙過日子”也不易,特別是10個村跨村共建,要考慮的事情千頭萬緒。“攥緊的拳頭,打出去才更有力量。我們將積極探索十村組團振興的有效方式,逐步走出一條符合李坊特色的鄉村振興新路徑。”(盧國華 黃文靜 龔少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