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日,清晨6點,寧德市蕉城區南埕村13歲的少年小華,走進由雜物間改造的大約10平方米的“希望小屋”,擰亮臺燈,開始一天的晨讀。在蕉城區,已有53名困境兒童擁有了嶄新的學習生活空間——“希望小屋”。
自2023年7月寧德市啟動“筑夢空間”關愛計劃以來,蕉城區積極行動,精心打造“希望小屋”,為困境兒童的成長保駕護航。
在改造過程中,當地堅持“一戶一策”。由設計師、社工、電工組成的“改造突擊隊”帶著專業工具走進困境兒童家中,細致記錄每個家庭的實際情況。他們以“三面六物”標準為基礎,針對屋頂滲水、地面返潮、墻面開裂等問題進行硬裝改造,并為每個孩子配備書桌、衣柜、臺燈等6類必需品,人均投入1.2萬元。同時,根據孩子的特殊需求制定個性化方案,比如,為脊椎側彎的女孩定制矯姿座椅,為怕黑的孩子安裝聲控夜燈,為家有行動不便者的家庭加裝樓梯護欄等。志愿者陳明說:“在某戶困境兒童家中量房時,我們發現孩子就蜷在灶臺邊寫作業,手中的鉛筆短得都要捏不住了。于是,我們連夜調整方案,把這家人的廚房隔出了學習區。”
為了讓“希望小屋”不僅是物理空間的改造,更成為困境兒童成長的有力支撐,蕉城區創新推出“雙軌服務機制”。10支志愿隊與57名兒童結對,按月制定涵蓋課業輔導、心理疏導、安全自護等23場活動的“5+X”關愛計劃。主辦方發放“成長記錄”手冊,動態跟蹤這些孩子的變化,建立“團干+志愿者+關愛對象”幫扶網,每年回訪不少于4次。
企業也深度參與其中,寧德時代在“筑夢空間”關愛計劃中通過慈善基金捐贈60萬元,占項目總資金的55.8%,并發動員工組成“愛心探訪團”。志愿者李娟說:“‘希望小屋’只是起點,我們簽了3年結對協議,要陪孩子到中考。”
“希望小屋”帶來的改變顯而易見。從學習效能看,監測顯示,78%的受助對象半年內學習習慣得到了改善,作業完成情況向好發展,一名初中生成績在班級里躍升15名。心理狀態上,社工跟蹤發現,87%的受助對象社交意愿增強,比如,曾經很自卑的小華在學校的演講比賽中獲獎。在安全方面,志愿者改造處理了37處電路老化、15處樓梯缺損等問題。(福建日報記者 莊嚴 通訊員 彭楚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