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 11日,經過一年多的緊張作業施工,由中交二航局一公司承建的福州港三都澳港區漳灣作業區10號泊位碼頭順利完工。據悉,為確保工程進度,施工單位全員日夜兼程、攻堅克難、勇于創新,多項施工技術在全省屬首創。
三都澳港區漳灣作業區10號泊位碼頭工程位于三都澳西北部,新建4萬噸級通用泊位1個及相應的配套設施,設計年吞吐量145萬噸,于2016年12月25日動工。“一動工我們就遇到了難題,工程周邊沒有合適空間用于大型沉箱預制場地,如果選在福清江陰鎮進行預制,通過長途外海運輸,加之臺風等自然因素影響,嚴重影響工期。”該工程項目經理孫仁松說,為此,項目部積極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多次召開沉箱預制專家會,對半潛駁預制沉箱施工工藝進行研究,最后決定利用中交二航局自有的航工半潛駁2號進行預制沉箱,而在半潛駁上同時預制兩個沉箱在全省范圍內尚屬首次。“10號泊位碼頭是福建省首個在既有運營碼頭旁采取半潛駁預制沉箱的重力式結構碼頭工程,施工潮差大,漲退潮最大流速約2米/秒,施工安全風險高。半潛駁預制沉箱意味著本來在陸地上作業改成水上作業,兩個沉箱同時開工,難度非常大。”該項目總工程師趙嵩說道。
基床作為碼頭建設的根基,是項目推進的節點工程。工程在設計之初采取的基床爆夯和炸礁工藝,速度快、效率高。在實際施工過程中,考慮緊鄰已投入運營的8號、9號泊位且施工水域是中國大黃魚養殖基地,為避免爆破對往來船只及魚類生態環境的影響,該項目部果斷采取水下超厚層基床重錘夯實工藝和先鉆孔再重錘砸巖挖礁工藝。“然而,問題又來了,基床巖石需要通過大錘進行夯實,按照原來施工要求,分層厚度不超過2米,15.3米的基床則需要8層錘夯,完成時間至少需要7個月。”趙嵩說,通過多次論證,項目采用比原有施工體積更大的錘子,將分層厚度提高至3米,提升了作業效率。該工藝在省內也屬首創,確保優質、高效地完成基床錘夯任務,一次性驗收合格率達100%。
為了確保工程進度,項目部還成立了青年先鋒隊和攻堅小組,在節點控制性環節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很多工程師和工人都放棄春節、中秋等假期。去年‘納沙’與‘海棠’臺風來臨時,30多人堅守一線參與搶險救災。”該項目團支部書記汪倫說道。
市港務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隨著中鋁、聯德等大項目落地,原有8號、9號泊位碼頭吞吐量已經遠遠滿足不了實際需求。10號泊位碼頭的完工,將與8號、9號泊位碼頭形成規模效應,加快推進我市港口立體綜合集疏運體系建設。(記者 張文奎 通訊員 孫嬋 王文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