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巖一位七旬老人癡迷撿垃圾,不管有用沒用,只要是垃圾,他都會像寶一樣撿回家,堆在家門口,五年來,撿回來的垃圾堆成一座小山了。常年堆積的垃圾散發出陣陣惡臭,令整條街的鄰居苦不堪言。
龍巖一位七旬老人癡迷撿垃圾 五年里撿來垃圾堆成小山
現場感受:霸占村道 惡臭難當
昨日下午3點,導報記者來到現場,拐進石埠新村村道,一座龐大的“垃圾山”矗立其中。遠看,“垃圾山”在一棟3層樓前,非常醒目。
導報記者登上“垃圾山”對面的居民樓7樓,俯視而下,只見“垃圾山”完全封堵住1樓的兩個大門,2樓堆積了高約半米的紙箱、棉被等舊物,3樓散落著少許磚頭,磚面布滿塵埃。因為“垃圾山”霸占了三分之二的村道,不時經過的汽車,很容易將村道堵住。
站在“垃圾山”前,看不到這棟樓的兩個大門,因為入口被完全封堵。導報記者四處尋覓,仍未看到上樓的入口。好在居民鄧先生給導報記者指了一條路,這條路約20厘米寬,位于“垃圾山”右側的“間隙”,鄧先生說,拾荒老人每天就是在這里,側身踩著垃圾,抓著右側鐵皮,爬著進出。
老人話語:“喜歡撿垃圾,停不下來”
昨日,導報記者在現場一直等到下午5點左右,老人終于回家了。他頭戴安全帽,腳踏塑料袋包裹的拖鞋,耳朵兩側露出白發,背部微駝,前胸微露出瘦弱的肋骨凹凸痕跡。老人的左肩因長期挑垃圾,被壓得比右肩稍低。
見到老人,導報記者試圖上前與他進行交流,但老人對導報記者的問題,置之不理。經過幾次努力,老人才不情愿地說了幾句話,“賣東西一天只有兩三塊錢”、“肩和腰很痛,喜歡撿垃圾,停不下來”、“住的都是高樓”,老人和導報記者的交流,幾乎都是答非所問。
和導報記者說了幾句話后,附近的幾個鄰居走過來,大家又一次想勸說老人將垃圾清走,但老人拖著垃圾袋轉身離開,不理鄰居,而且也不再和導報記者搭話。
居民訴說:垃圾堆成山,投訴也無人處理
鄰居鄧先生說,老人姓馬,今年71歲,單身,無子女,這棟3層樓是大侄兒蓋起來,給老人居住的。老人一直以撿垃圾為生,“垃圾山”的形成時間,最早可追溯到五年前。
起初,老人撿的東西多半是破爛紙箱和瓶子,賣出去的錢,他還會買泡面填肚。后來,老人撿來的垃圾多了,無處堆放,他先是堆放在樓房背后,時間一長,后面堆不下了,他就將垃圾堆在門口,垃圾越堆越高,而且老人對撿垃圾簡直到了癡迷的狀態,老人每次挑回來的垃圾數量,也越來越多。
居民黃女士說,老人瘋狂撿垃圾時,會四處尋覓垃圾,不論是菜市場還是大街小巷,也不論是何物品,能不能賣錢,只要“看上”都撿回來,堆放在家。
從2009年開始,老人的“垃圾山”從未被徹底清理過,即使清理了,沒過幾天,又出現一座新的“垃圾山”。
各方回應:以勸說為主,定期清理
老人的親戚告訴導報記者,老人就是喜歡撿垃圾,誰都拿他沒辦法。老人每天都會挑著擔子撿垃圾,撿來的垃圾剛清理過,可沒過幾天,又是新的“垃圾山”,后來索性就不清理了,這才會有村民投訴。
龍巖新羅區北城街道石埠新村相關負責人說,對于老人撿回來的垃圾,以前村里有專門雇請人進行清理,可是垃圾實在太多了,根本就清理不過來。對于老人的這種情況,村里考慮到老人年歲已高,只能以勸說為主。另外,對于垃圾擾民的問題,目前村委會已經督促老人的親戚定期清理。
醫生解讀
獨居抑郁 撿垃圾是“精神寄托”
龍巖市第三醫院精神科醫生殷世龍說,人家撿垃圾是拿來賣,他撿垃圾不丟不賣,這是精神疾病引起的行為失常。
針對老人迷戀撿垃圾的行為,殷醫生表示,醫院現在還沒辦法確定具體原因,有可能是老人獨居太久,長時間的孤苦,造成了老人抑郁性格,出現依靠某物品或行為來寄托情感,老人迷戀撿垃圾行為便是這種表現。
殷醫生認為如果老人僅僅是行為“怪癖”,所導致的迷戀撿垃圾行為,“治療意義不大”。不過老人出現這種行為,還需要當事人到醫院進行檢查,才能確定具體的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