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日報記者 趙金華
“大教授來我們村里啦!”
“還有美國來的教授呢!”
今年暑假的一天,永泰縣嵩口鎮漈頭村沸騰了。這天,廈門大學歷史系教授鄭振滿和哈佛大學東亞研究中心主任宋怡明教授等人來到了村里。
在村部辦公室,他們打開一口箱子,翻看著里面的物件,越看越興奮,連連贊嘆:“太有價值了,不虛此行啊!”
從空中俯瞰,漈頭村的輪廓就像一顆“愛心”(資料圖片)。
箱子里到底是什么物件?兩位教授又是什么來頭?他們為何會對這些物件如此感興趣呢?
小山村來了大教授
漈頭,嵩口鎮最偏遠的一座小山村,戶籍人口僅700多人,以陳、林兩姓為主,曾氏是唯一的“外姓”。
村主任陳秋東告訴記者,陳、林都是明末從鄰縣永春遷來的。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永春老家的人專門到漈頭村尋親,通過他們帶來的族譜,接續了斷裂多年的親情紐帶。
村中老輩人說,漈頭曾是繁華富庶的村莊。由于地處通往霞拔、東洋和嵩口、月洲的必經之路,早年,這里客商旅人特別多,也造就了商貿業的繁榮。
陳秋東把記者帶到一處僅余幾座殘破建筑的街區前。他告訴記者,這里曾是一條商業街,兩旁都是商鋪。面對這條不足十米的“殘街”,記者無論如何都難以想象,這是商賈輻輳聚集的商業街區。但歷史上,這里確是十里八鄉聞名的“東街口”,而且,它還有個響亮的名字——吳氏商業街。
這意味著,歷史上,除了陳林曾三姓外,漈頭村還有別的家族存在。老輩人說,村里最多時有十八個姓氏,可見是一個規模不小的村落。
而村民稱鄭振滿和宋怡明為“大教授”,確實一點都不夸張。
鄭振滿,廈門大學民間文獻研究中心主任,歷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對明清社會經濟史、中國近現代社會文化變遷等有十分精深的研究。
宋怡明(Michael A.Szonyi),美國著名的漢學家,他收集了大量的中國族譜資料,寫作完成《實踐親緣關系:明清家族組織》博士論文,在海外歷史學界和文化人類學界產生了極大影響。
這兩位教授來到漈頭村,純屬偶然。他們此行是應邀來永泰考察莊寨文書的,頭一天,他們在蓋洋鄉考察,準備第二天去霞拔鄉。去年在漈頭村做村落調研的東南鄉建公司建筑師張明珍得知后,告訴鄭振滿等人,漈頭村里有文書,不妨順路來看看。
沒想到,這一來,他們有了令人驚喜的發現!
這批文書彌足珍貴
這箱文書,是一位名叫陳銘友的村民留下的。他是漈頭村的老村支書,1990年就過世了。如果還健在,今年正好110歲。去世前,他將這箱文書交給孫子陳在成保管至今。
文革期間,地處偏遠的漈頭村許多文物被當成“四舊”毀于一旦。陳秋東的一位親戚,就曾主動搜羅了好幾擔文物,點起熊熊大火燒個精光。林氏家族一件雕刻精美、價值不菲的十二扇圍屏,也被燒成灰燼。
在當時情勢下,保留這箱文書,是需要極大勇氣的。因而,這批文書彌足珍貴!
負責整理、研究這批文書的廈門大學歷史系博士董思思告訴記者,經初步整理,這批文書約有2000件,包含族譜、契約、鬮書、賬簿、日用雜書等類別,基本涵蓋了普通民眾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
按照董博士的說法,這批文書具備相當的系統性。通過不同類型資料之間的互證,有助于對明清以來山區經濟開發、人口流動、土地制度、社會結構等諸多問題有更為清晰的認識,并借此窺見中國傳統文化的韌性。
印證古村曾經繁華
與永泰縣其他鄉村不同的是,漈頭村民居中莊寨不多,僅有的幾座也早成遺址,但村里有保存較為完整的銃樓群,包括寨下銃樓、吳家銃樓、半嶺銃樓、羊角墘銃樓等。
東南鄉建的張明珍介紹說,與莊寨相比,銃樓主要是作為民居防御的組成部分,它建造成本低,建成時間短。這些銃樓多位于交通要道上,有的銃樓之間還互為犄角,大大增強了防御能力。
明中葉以后,嵩口一帶匪患猖獗。盡管地處大山深處,漈頭村仍不時會遭悍匪搶掠。銃樓群的存在,至少可“御匪于村門之外”,也可從中窺見漈頭村曾經的繁華。這一點,從所發現的文書中也可得到印證。董博士告訴記者,確有幾份有關村民開設商號、進行貿易活動的文書,聯系到當地的地理和交通條件,他認為村里商業活動曾經繁榮過,是基本可以確定的。
而這批文書的時代,最早可追溯到明代晚期,文書中出現了除陳、林、曾以外的很多姓氏,甚至還有由多個姓氏共同組成的會社。由此看來,村民口傳的“十八個姓氏”的說法也是可信的。
漈頭村是座美麗安靜的小山村,她袖珍、古樸,有著優良的環境和樸實的民風,今年已成功獲評省級傳統村落,正在申報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對村民來說,如果能夠順利摘得國家級榮譽,他們的鄉村振興夢想,也就不再遙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