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秀才村”就能看到宏偉壯觀、古色古香的民居建筑群。
再過幾天就是農歷牛年了,牛年說牛,漳州有一個最“牛”的古村落,叫“石牛尾”。明清時期,這個村落連續出了九九八十一名秀才,而且有些秀才還中了舉人、進士,官至一品,它也因此被后人稱為“秀才村”。現在的石牛尾村已修繕整治,成為當地有名的鄉村游網紅景點。
“秀才村”位于漳浦縣舊鎮烏石后壟村石牛尾自然村,這里地處海云山麓、浯江溪畔,因村邊有一座如臥牛的巨石而得名,村子至今保存著流傳數百年、縱橫交錯的古厝。
“有石牛尾富,沒石牛尾厝。”后壟村黨支部書記林萬歷說,這是漳浦民間廣為流傳的一句方言,意思是說,哪個村都有可能比石牛尾村富裕,但是絕不可能有它的古厝美。
走進“秀才村”,率先映入眼簾的是一組宏偉壯觀、古色古香的民居建筑群,整組建筑群規劃統一,主體為兩座三進連接的“四方后尾樓”,總建筑面積達30多畝。現在保存完好的是三排平房抱著兩座各三進的院落建筑。平房每排五間,圍埕護厝每排4間,合計27間,每間都有一些小巷道相連,小巷道阡陌交錯,路似迷宮,而且有些古厝又很相似,初次參觀時,若沒村民指引,很容易迷路。
“明、清兩代,包括‘秀才村’及周邊附近的林姓族人,共出了九九八十一位秀才,有明嘉靖年間的探花、南京禮部尚書林士章,明嘉靖年間進士、云南按察僉事林一新,明嘉靖年間進士、廣西按察使林功懋等人。”后壟村黨支部書記林萬歷說,這些“秀才”當官后回鄉光宗耀祖時大興土木,建房造厝,栽種荔枝,逐漸形成在當時頗具規模和獨特風格的村落,這些精美瑰麗的建筑,也成為他們耀祖榮宗的象征。
舊鎮黨委宣傳委員藍小裕說,村口那塊牛形巨石仍在,清除了周邊雜草,這里還成為當地一處景觀。“秀才村”及周邊一帶的村民主要是林姓望族,他們一直以來都勤勉耕讀,尊師重教,相互激勵,出過不少人才,這與林姓族人的家風、當地的教育氛圍息息相關。
“秀才村”的民居多以單層為主,木構架主要以梁架木為主,其建筑木構材料為杉木,做法比較注重表現材料質感,同時重視建筑端部、構件接頭、收頭處的藝術處理,采用鏤空雕刻、彩繪彩畫等,其手法簡潔、樸實,又不失精美,反映了當時高超的工藝制作水平。村內還有多處文物古跡,大部分已列入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早在2016年,石牛尾村就榮獲“中國傳統村落”稱號。
林萬歷說,其先人林功懋在廣東東莞知縣任上,將嶺南荔枝引種回家鄉,以后繁衍生息,成就了蜚聲海內外的“烏石荔枝”。近幾年,每當荔枝成熟的時候,這里還會舉辦盛大的荔枝采摘節和古村落穿越跑。那場面熱鬧非凡,充滿豐收的喜悅氛圍。
如今,“秀才村”坐落于一片濃綠的荔枝林中,前臨浯江,背靠延綿山巒,山清水秀,極具靈氣,四季皆有外人慕名來此暢游,且流連忘返。
林萬歷說,目前,后壟村正立足傳統村落,突出“古”字元素,挖掘“秀才村”濃厚的歷史文化資源,以鄉村振興帶動古村落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