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 片
福州市鼓樓區(qū)三坊七巷消防救援站,是一支擔負省會城市中心廣場——五一廣場升降國旗任務的特殊隊伍。自1991年元旦起,該站指戰(zhàn)員30年如一日護衛(wèi)“八閩第一旗”,實現了21000余次升降國旗“零失誤”。肩負三坊七巷古建筑群及周邊0.95平方公里范圍內的防火巡查、滅火救援、執(zhí)勤保衛(wèi)、宣傳培訓、禮儀勤務的職責任務,三坊七巷消防救援站確保了轄區(qū)連續(xù)8年“零火災”、30年無重大火情。榮立集體一等功1次、集體二等功1次、集體三等功3次,被評為“全國119消防獎”先進集體、“福建省先進基層黨組織”。
近日,中宣部、應急管理部聯合發(fā)布2020年“最美應急管理工作者”先進事跡,福州市鼓樓區(qū)三坊七巷消防救援站獲得2020年“最美應急管理工作者”稱號。
古厝“守夜人”
又是一年春節(jié)時,福州三坊七巷張燈結彩充滿年味。“近來天氣干燥,煩請各單位提高警惕,注意用火用電安全。”不管多忙,三坊七巷消防救援站政治指導員陳逢洲每天都會在微信群里發(fā)布安全提示,春節(jié)即將來臨,他更是給消防安全的“關鍵人”提醒,好讓社區(qū)群眾過上平安祥和年。
三坊七巷,有“中國明清建筑博物館”的美譽,是福州的歷史之源、文化之根。“毋庸置疑,這里的消防安全尤為重要。”陳逢洲說,2012年,三坊七巷保護修復工程完工并對外開放后,他們就承擔起三坊七巷古建筑群及周邊0.95平方公里范圍內的防火巡查、滅火救援等任務。
陳逢洲說,三坊七巷這片街區(qū)多采用木結構建造,建筑材料耐火等級低,火災防控壓力大。對此,站里依托管委會對轄區(qū)實行網格化管理,設置5個微型消防站,并創(chuàng)建“123”快速滅火法,即就近微型站1分鐘初戰(zhàn)控火,轄區(qū)消防站2分鐘到場處置,3分鐘高效滅火。
同時,成立防火巡查隊,在周末和節(jié)假日對留住戶、商鋪、文物古建筑進行火災隱患排查,每月對消防站人員進行一次滅火技能培訓和區(qū)域聯合演練,每季度對商鋪、文物保護單位進行一次消防培訓和滅火逃生演練。
在文儒閩菜館經理周小蓮看來,三坊七巷消防救援站是當之無愧的“好鄰居”。“上次裝修時,我們準備做玻璃吊頂,經過溝通后了解到,玻璃吊頂雖然好看,但萬一發(fā)生火災,既不利于煙氣散出,也不利于消防水打進來。我們根據站里的建議,將玻璃吊頂做成了可活動的。”周小蓮說,現在只要有涉及消防的事情,都會先跟消防救援站溝通后再實施。
21000次“零失誤”
在三坊七巷消防救援站禮服室,迎面而來的“護衛(wèi)國旗 重于生命”八個大字,是國旗護衛(wèi)隊的隊訓。“把以護衛(wèi)國旗精神為主題的愛國主義教育輻射到全社會,是國旗護衛(wèi)隊的一項崇高使命。”三坊七巷消防救援站站長陳輝華說,每逢重大節(jié)慶日,他們都會受邀到一些機關、單位、企業(yè)開展升旗活動,并幫助指導一些大中小學校培訓國旗護衛(wèi)隊,講解國旗知識和國旗背后的故事。
1991年元旦,這支隊伍第一次在福州市五一廣場升起國旗。此后30年,風雨無阻,他們實現21000余次升降旗“零失誤”,福州市民盛贊他們是“國旗下的消防衛(wèi)士”。
2018年11月,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正式組建,這意味著消防部隊正式轉制。福州市委、市政府決定,五一廣場日常升降國旗任務仍由三坊七巷消防救援站承擔,從“橄欖綠”到“火焰藍”,不變的是對黨忠誠的初心,堅守的是“護衛(wèi)國旗重于生命”的神圣使命。
很少有人知道的是,從一名普通消防員成長為一名合格升旗手、護旗手,要練好站功、走功、眼功、展旗、收旗這“五功”,需要從生理到心理上經歷緊張艱苦的磨煉。
“每年600余名新入職消防員訓練期間,國旗護衛(wèi)隊員的選拔就已經開始了,最后能到護衛(wèi)隊的也不過4~5個人。”國旗護衛(wèi)隊員陳紹學說,要達到站得直、站得穩(wěn)、站得久的要求,平時訓練一般要站三到四個小時;腰間插上十字木架,領口別上大頭針,一站就是大半天;頂著大風練站穩(wěn),迎著太陽練不眨眼,常常在雙腿內側夾上兩塊10厘米寬的木板,用背包帶把雙腿捆起來,保持腰桿筆挺、頭正頸直。
從禮賓車到旗臺,32步正步,每步步幅75厘米;從走第一步開始到國旗升至旗桿頂端,2分7秒。30年如一日的完美表現,背后是大頭針、十字木架、沙袋和他們練到顫抖的手腿。
2019年11月,三坊七巷消防救援站承擔了《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隊列條令》示范片的拍攝工作,為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的隊列動作、隊列隊形、隊列指揮、隊列生活作出了示范、提供了模版。
“咱們就是一家人”
走進三坊七巷消防救援站,有一沓小冊子,新舊不一、式樣各異,但都整整齊齊地疊放在一起,特別醒目。這是指戰(zhàn)員們扶危幫困的記錄與見證。
“自1990年建隊以來,我們就組建了‘雷鋒小分隊’,每月深入三坊七巷內的孤寡老人家庭、困難家庭送溫暖獻愛心,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為使解難幫困做到位、一個不漏,我們就用小冊子記上,統一規(guī)劃時間節(jié)點,有計劃地上門幫助。”陳逢洲說,這些日積月累的冊子,激勵著一代又一代隊員將這份責任和擔當傳承下去。
建隊以來,消防救援站先后資助困難群眾69戶、失學兒童79人,照顧孤寡老人21人,捐款捐物達19.4萬元。
“咱們就是一家人”,這句樸實的話語,見證著三坊七巷消防救援站與周邊居民的深厚情誼,徐阿婆就是其中一位。年逾七旬的徐阿婆住在南街街道驛里社區(qū),家在六樓,又沒電梯,下樓買米提物十分不便,站里了解情況后,便主動上門到徐阿婆家中幫忙,并對老人說,以后我們就是一家人,有什么重活累活我們來承擔。
10年來,從消防救援站復轉的指戰(zhàn)員就有40多人,可對老人的承諾卻從未改變。逢年過節(jié)送來米、面、油,平日里幫老人扛東西、打掃衛(wèi)生。與老人的親情,通過一代又一代指戰(zhàn)員傳遞下去,綿延不斷。
如今,三坊七巷消防救援站與周邊群眾的關系越來越緊密。南街街道開設“行走中的黨課”,消防救援站是紅色教育基地;驛里社區(qū)組織業(yè)余講師團,指戰(zhàn)員是兼職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