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自貿園區來了!27日上午,在福州市舉行的第三屆“榕商沙龍”上,清華大學經管學院副書記朱巖、北京大學創新研究院創始執行院長蔡劍就福建自貿園區如何做出福建特色、對臺優勢如何落地等問題接受新華網記者專訪。
不能只是泛泛的自貿園區
“有沒有自貿園區現在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有了自貿園區后做什么。”朱巖指出,福建當前最重要的是想清楚怎么做自貿園區,引導和鼓勵福州企業往這些方向思考和發展,通過一系列產業政策的支持,依靠自貿園區發展新機遇,做好自貿園區成立后的產業創新和升級。
朱巖建議,福建自貿園區應該注意“橫向收縮、縱向拉伸”,“橫向收縮”就是別把自貿園區做太廣太泛,一定要有所收縮,把跨境電商、生物制藥工程、先進制造業等行業列為重點對象;“縱向拉伸”就應該沿著重點產業,每個產業鏈都配合自貿園區建設,配套相應系統政策,這樣才能形成創新的產業,應該不能只是建設一個泛泛的自貿園區。
“互聯網上很早就已經實現自由貿易,馬云的淘寶也可以是自貿體系的探索。”在蔡劍看來,開設福建自貿園區更重要的是,需要政府改變過去落后的發展模式,立足于有利于企業未來發展、有利于老百姓財富增值的基礎上。
蔡劍更看重福建的服務業。他認為,未來福建的產業發展以服務業為主導,產業升級將讓大量的工業轉變為服務業,當前的工人農民也將成為服務業的從業人員。
創造“生態型”人才模式
“要把自貿園區變成為創新區,一定要人才的支持。”蔡劍指出,無論未來的自由貿易是怎樣的市場、商品、服務體系,最終都離不開人才的競爭,這就要打造一批優秀的創業型企業家,需要培育一批創業型的員工和服務業者,“這在很多人看來是個長期過程,但現在已經很急迫。”
朱巖對此也很有感觸,他認為,此前主要通過更高的工資、提供房子、做好“千人計劃”等“物質性吸引人才”模式吸引人才,但對于當前的這個時代已經過時,下一步吸引人才更重要的是,創造出“從自然到人文再到創業”的整個“生態型”的人才模式。
朱巖進一步介紹說,當前福建已有自然環境的獨特優勢,但在相配套的人文及整個創業環境仍然欠缺,“可以在吸引人才模式中進行有機調整,一旦形成點的突破后,就會帶動整個人才體系的變化,成為整個產業轉型的突破口。”
兩岸牽手掙全世界的錢
在對幾塊自貿園區的定位中,國務院明確提出,福建自貿園區側重進一步深化兩岸經貿合作。
“臺灣很多東西并不比我們強,但也有些東西比我們優秀,對臺不能簡單只是嘴上說說。”朱巖認為,現在還引進郭臺銘等未被臺灣看好的產業沒有太大意義,而要了解臺灣當前的重點產業是什么,再把這些重點產業列為福建的朝陽產業,最終扶持福建本地企業在這些產業的高速發展。
朱巖舉例稱,當前臺灣的天然氣燃料電池發展得非常好,“全球天然氣燃料電池60%都是在臺灣生產,我們很多人都不知道,但這些都是福建應該重點了解的。”
“要從國際化角度看閩臺區域,兩岸牽手掙全世界的錢。”蔡劍則認為,福建自貿園區雖是深化兩岸經貿合作,但更重要的是利用好臺灣的外向型經濟,“閩商、臺商都很強,如果能聯手把國際上的資源匯集到閩臺區域,將會實現更大的突破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