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杭城鄉面貌煥然一新。(資料圖片)
習近平總書記2024年在福建考察時強調“要在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和城鄉融合發展上作出示范”“強化鄉村全面振興與新型城鎮化有機結合,加快城鄉融合發展步伐”。
福建始終牢記囑托,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鄉村振興戰略,推進城鄉融合發展,以縮小地區差距、城鄉差距、收入差距為主攻方向,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努力探索具有福建特色的共同富裕道路。
同唱區域協調“山海經”
在三明市三元區,泉州的“產業飛地”——泉三高端裝備產業園內,24家遠道而來的泉州企業已簽約入駐,項目總投資超60億元,全部達產后可實現年產值40億元;
在泉州市洛江區,三明的“科創飛地”——中國機械總院海西分院泉州創新中心落地一年來,已成功打造4個科技產業團隊,3個科創項目獲得福廈泉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協同創新平臺資金支持。
這對“雙子星”,跨越山海,隔空閃耀,唱響區域發展協奏曲。
閩在海中,亦在山間。山海兼容的地貌,織就福建錦繡畫卷,也加劇區域之間的發展鴻溝。改革開放以來,由于經濟發展條件、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等因素的差異,福建山區與沿海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差距不可謂不大。為縮小地區發展差距,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間,便開創山海協作理念與實踐。去年來閩考察時,他再次強調要“健全深化山海協作機制,加強山海統籌、強化功能互補”。
這“山海經”高腔亮嗓一唱就是數十年,唱出了山海同心共濟的赤誠深情,唱出了區域協調發展的澎湃動能。
“2023年省委印發《關于進一步做深做實新時代山海協作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意見》以來,全省各級各部門協同發力,山海間經濟社會聯系更加緊密,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發展格局加快構建。”省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說。
優化對口協作關系,建立福州—南平/寧德、廈門—龍巖、泉州—三明市市對口協作關系,優化32對縣級協作關系;
啟動建設首批6個“產業飛地”“科創飛地”,23個山海協作產業園年工業總產值超742.6億元,山海協作重點項目庫102個總投資約350億元的項目加快建設;
沿海8家三甲醫院對口幫扶25個山區縣綜合醫院,26個縣(市、區)建立教育幫扶機制,選派252名干部到山區掛職、620名省級科技特派員赴山區開展科技專項服務;
……
向山借力,向海聚力,福建區域協調發展工作成效顯著,均等化水平走在全國前列。數據佐證:2024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857元,最高的廈門市是最低的南平市的2.05倍,差距比2023年縮小0.02,在經濟大省中位居第三。
山海攜手與共,革命老區一個都不掉隊,跑出振興發展加速度。
出臺實施系列革命老區重大政策、規劃,閩西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中央國家機關對口支援12個原中央蘇區縣,上海—三明、廣州—龍巖開展對口合作;實現“市通動車、縣通高速、鎮通干線、村通客車”;教育、衛生、文化等公共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新材料等新興產業方興未艾,茶葉、林竹、食用菌等鄉村特色產業活力十足……2024年,全省69個老區縣地區生產總值達4萬億元,是10年前的2.26倍。龍巖、三明人均GDP在全國20個革命老區重點城市中位居第一、第二名。
共下城鄉融合“一盤棋”
在高速服務區里,可以觀賞最新大片,品嘗地道美食,體驗簪花藝術……在福泉高速上,驛坂服務區經升級改造后,打破了“千區一面”的固有形象,變身充滿濃郁閩南風情的多業態商業綜合體,成為新晉網紅打卡點。
服務區走透透,鄉村游無縫銜接。驛坂服務區后方另有乾坤:增設的涂嶺收費站,實現與G324國道連接貫通。來自福州方向的車輛,20分鐘內可直達泉州市泉港區涂嶺鎮樟腳村,遍覽玉笏朝天公園、虎巖禪寺、黃素石樓等景點。
服務區出入口,開啟通往鄉村全面振興的新通道。這得益于福建大力推進的“兩通工程”:鄰縣高速通,通過高速公路把相鄰的縣與縣相連,服務縣域經濟發展;鄉鎮便捷通,通過在服務區后方增設出入口等方式,提高鄉村通達高速公路便捷水平。
從率先實現縣縣通高速,到首創性推進“兩通工程”,“大通道”與“微循環”間,城鄉融合步伐加快。
“如果說縮小地區差距,解決的是橫向上的發展不均衡問題,縮小城鄉差距,則重在縱向上提升發展的平衡性和協調性。”省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說,關鍵在于以“一盤棋”思維,打破傳統二元發展模式,走融合發展之路。
為下好這盤“融合棋”,福建精心謀劃,精細布局,精準落子。
城鄉空間結構如何優化?城鄉經濟結構二元性如何破解?城鄉公共資源如何統籌配置?縣域總體經濟實力不強的發展難題如何破解?……去年,省委省政府印發實施《關于以縣域為重點統籌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意見》,全面部署城鄉融合工作。
頂層設計下,城鄉融合發展政策進一步完善,城鄉空間體系進一步優化,城鄉產業進一步融合,城鎮基礎設施向鄉村進一步延伸,城鎮公共服務向鄉村進一步覆蓋,城鄉要素流動通道進一步暢通。
城與鄉,各美其美。如何尊重個性差異,優化空間布局,明確功能分工,讓城市與鄉村在各美其美中實現美美與共?
印發實施廈漳泉都市圈發展規劃,福州機場二期,福莆寧F2、F3線機場段,廈漳泉城際鐵路R1線等項目取得重大進展;福州強省會、廈門高質量發展引領示范區、泉州21世紀“海絲名城”等重點區域戰略深入推進;扎實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因地制宜建設設區市副中心、強縣重鎮、小縣大城關等;按照集聚提升、海島發展、僑臺賡續等9種類型,完成新一輪村莊分類……疏密有致、功能完善的城鄉空間體系呼之欲出。
產業是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支撐和核心動力。如何梯次布局、點線面協同推進城鄉產業高質量發展?
看都市經濟,牽引和輻射作用不斷增強,閩都創新實驗室突破關鍵核心技術80多項、廈門科學城核心區匯聚企業和機構超1800家、泉州時空科創基地完成第一代低頻時碼授時芯片研發;看縣域產業,加速串珠成鏈、聚鏈成群,早前發布的2024縣域重點產業鏈發展白皮書,梳理明確164條縣域重點產業鏈;看鄉村優勢特色產業,從“土特產”升級為“大產業”,全省累計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31個、優勢特色產業集群20個、農業產業強鎮108個以及“一村一品”專業村2532個。
齊奏美好生活“共富曲”
1日,光澤縣鸞鳳鎮十里鋪村第二家村辦企業投產。這條脫骨雞爪全自動生產線年產量5000噸,產值2.25億元,可提供240個就業崗位,為村集體增收500萬元。
十里鋪村曾是有名的“薄弱村”。7年前,村里選擇跟著當地龍頭企業——圣農集團辦工廠。后者提供500萬元啟動資金,幫助村里購置運輸車輛,創辦光澤縣日月興物流有限公司,承接集團本來由社會力量負責的豆油運輸訂單。深度參與縣域重點產業鏈后,十里鋪村發展蒸蒸日上。村民的子女教育、醫療、養老、改善居住條件四大民生項目費用均由村集體買單。今年春節前,村里還給684名村民每人分紅2000元。
以十里鋪村為起點,圣農集團將民企助力鄉村振興的經驗,推廣到了光澤、政和、浦城等地的更多鄉村。去年,集團又瞄準了脫骨雞爪這一藍海市場,計劃引進1000臺自動化設備,落地8個鄉鎮級脫骨雞爪廠、10多個村級脫骨雞爪廠。這些工廠全部投產后將帶動4000多人就業、1萬多人常住光澤,每年發放工資1.5億元。
當山與海在協調發展中同頻共振,當城與鄉在融合發展中雙向奔赴,發展的鴻溝逐漸彌合,共同富裕的夢想逐漸照進現實。
數據曲線,反映出逐漸縮小的收入差距:2024年,全省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比縮小至2.06,比2023年優0.04,比全國平均水平優0.28;城鄉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比1.72,比2023年優0.01,比全國平均水平優0.07。
當我們把目光投向八閩山海城鄉,一幅幅美好生活圖景讓統計數據實現了具象化。
在閩中山區,德化縣以“小縣大城關”發展戰略,撬開城鎮化大門。目前,德化城鎮化率高達87%,縣城集中了全縣超三分之二勞動力,成為閩中城區人口最為集聚的區域。農民進城了,如何留得住,扎下根?產業是基礎。如今,全縣90%的工業企業集中在城區周圍,確保農民進城能就業、有工資,進城農民工資性收入占總收入達70%以上。
在閩南海島,東山縣圍繞做好“海”的文章,大力發展鄉村富民產業。海洋捕撈、海水養殖、水產品加工、海產電商等現代漁業發展提質增效,鄉宿、鄉游、鄉購等新業態方興未艾。去年,東山蟬聯全省縣域經濟發展“十佳縣”,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34537元,同比增長7.4%,連續多年穩居漳州首位。
在閩西革命老區,上杭縣探索規范優化鄉村地區行政區劃設置。對于條件成熟的,穩妥有序推進鄉鎮撤并;對于體量不大,但受文化、交通等因素影響,尚不具備撤并條件的,建立“鄉鎮片區聯建”機制。當地從客觀實際出發,將常住人口不到2000人、生態資源豐富的步云鄉整體并入古田鎮,促進兩地“紅綠”資源互補,一體打造“大古田”旅游。(福建日報記者 張輝)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三明泰寧:鄉村游園解鎖鄉野活力新體驗2025-07-08
挖掘泉州的鄉村之美、名橋之美、名山之美、飲食之美,讓時代記憶在城市更新中重煥榮光